09年汽油掉价_09年油价多少一升
1.现在新能源汽车怎么样?
2.懂车的大叔、大哥、告诉小弟车市过几年会猛掉价吗?
3.国六刚普及国七又来了,老车还能开多久?
4.石油是如何形成的?会枯竭是谎言吗?
15万左右的裸车预算,想买一款合资品牌标准尺寸的紧凑级别SUV,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到这样的要求,可能很多小伙伴首先想到的是韩系的IX35和智跑,但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现在已经不把韩系车当合资车型来看了,韩系车现在几乎就和国产车是一个档次。
大众探歌和日产逍客15万裸车能够买到中低配车型,但总感觉这些车只能算是体积稍微大一点的小型SUV,不够气派,把他们归结到紧凑级别SUV中有点勉强,就像说大众探岳是中型SUV一样。这个价位的车型对比了一圈,感觉就雪佛兰探界者的综合属性比较高,虽然雪佛兰最近这几年的品牌形象也很差,但最起码还是要好于韩系和法系的。整车没有特别大的亮点,但是也挑不出什么质量上的硬伤。
更关键的是,我发现雪佛兰探界者貌似是现在实际裸车价15万以内,唯一一款搭载四缸发动机的美系SUV车型了,轿车中别克君威是唯一一款。这两个独苗估计也存活不了多久,下次换代应该低配车型都会改成1.3T三缸发动机,所以现在该出手时就出手。
最终结合自己对配置的需求和实际预算,入手了指导价为18.99万的次低配车型,也就是1.5T自动驰界版。现在由于疫情的原因,买车优惠力度还是相当给力的,我们当地买车,几乎不收任何强制费用,连手续费都没有,这一点必须好评。优惠力度最终谈到了4.55万,以裸车价14.44万成交。
购置税花了12779元,保险一共花了6615元,上牌费和临牌一共花了400块钱。买车首付5.49万,贷了8.95万,三年每月还款2603元,三年后总共还款93708元,总利息为4208元。买车的总首付金额是74694元。三年之后还完总落地价是168402元。
雪佛兰探界者这款车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优点,也没有什么质量上的大问题。非要讨论个一二三的话,这车优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第一点就是价格便宜,跟主流的合资品牌紧凑级别SUV相比,价格相当具有诱惑力。再就是配置比较好,配备全车无钥匙进入,配备全景天窗,基础配置很高。再就是油耗相对比较经济,以前一直感觉美系车是油老虎,雪佛兰探界者这款车开了一个月,目前平均油耗才7升,超乎我的想象。
下面再来说一下这款车的主要缺点,主要表现在没太有什么高级。和同级别竞品相比,给人的感觉很廉价。主要表示在内饰设计差,内饰用料差,然后整体隔音也不太行。尤其是隔音水平,感觉还不如10万元级别的轿车。再就是1.5T的动力捉襟见肘,日常家用代步尚可,对动力要求较高的朋友谨慎考虑入手。
我感觉一般般,性价比不怎么样,不是很推荐购买。
这个车还行,但是性价比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尤其是他这个外观我不喜欢,二十万左右的购车预算,打死我也不会选择雪佛兰的探界者,这个车不太招我喜欢。不过如果看好了这款车的话,多要点优惠完全可以入手;这车口碑还行,投诉率不高,质量还算过硬,动力非常强。
这车的话内饰做工很一般,浓浓的塑料感跟大众一个样,不过比A4L的进取版要良心一点,没有给织布座椅;外观有点美式风格,我很不喜欢,看着不是很顺眼。但是这车的动力表现非常好,尤其是2.0T的哪款,同价格堪称无敌,想蹦谁就蹦谁,他真的有这个实力。
在20万左右的上汽通用雪佛兰探界者有1.5T的也有2.0T的,这款中型SUV现在说一下2.0T匹配9AT,也是适时四驱车型。虽然多片离合器的越野能力要比托森差速器弱点,但是作为在冰雪路面行驶的城市SUV来说,它的节油性还是不错的。
首先,我们在选择这款中大型SUV的时候,心里要明白我的用途是什么?是经常在非铺装路面行驶还是在城市路面行驶,如果你注重大空间以及后期的维修保养费用,那么这款9档手自一体变速箱要比双离合好的太多。
总之呢,作为上汽通用雪佛兰探界者,尤其是2.0T匹配9AT变速箱车型,如果价格优惠大也是值得选择的。当然选车要根据自己的用途,注重什么?在哪里开?综合考虑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车才是王道。
雪佛兰作为美系品牌,在促销力度上比别克貌似更加凶猛,最明显的就是迈锐宝和探界者两款车了,动辄四五万甚至更高的优惠,探界者起步价已经是12万元多了,这个价格基本上与很多合资紧凑级轿车重合,下探到国产SUV行列了。
雪佛兰探界者提供1.5T/2.0T两款涡轮增压发动机,分别具备最大169马力/250牛米和260马力/353牛米扭矩输出,变速箱也不同,分别匹配6速/9速手自一体变速箱,家用1.5足够配合手自一体还是有一些驾驶乐趣的。油耗方面,不能算是省油的车型,车子用料厚实,也符合美式粗犷风格。
探界者轴距达到2725mm,但是雪佛兰定位为中型SUV,实际内部空间表现很好,无论是前后排还是头部空间,都不会有压抑感。座椅设计倾向于宽大厚实类型,包裹性一般。后备箱容积达到430L,放倒后排座椅后可以拓展超过1500L,实用性很高。从性价比来看,确实比别克昂科威好多了。
探界者被车主吐槽较多的算是中控台了,风格过于保守,基本上是延续老一代车型的路子,再就是探界者存在一些小毛病,但是不影响正常使用,美系车本身比较泼辣,真实车主反馈空间宽敞、动力优异、好开省心,可以说整体表现绝对没有问题,再加上高额优惠扶持,家用不考虑动力选择1.5,考虑超强性能的2.0可以满足需求。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个人对于这款车不太推荐,它缺点有,二手车不保值,品牌影响力差。车标不好看。内饰不高档,油耗偏高,质量稳定性差。优点是外形运动,空间大,参数好看,操控性不错,配置高。
缺点:
第一,二手车不保值。 如果去有关网站搜索他的二手车保值率的话,给的值还是不错的,不过实际这款车的二手车并不保值,车贩子的报价挺高的,但实际成交价并不高。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新车动辄优惠几万块钱,新车就降价,二手车更不保值。二手车的保值率也受保有量的影响,2019年雪佛兰探界者的销量是4.76万辆,一个月也就四千来辆的样子。到现在的气势来看,将来这款车的二手车保值不容乐观。
第二,品牌影响力差 ,在中国 汽车 市场,影响力最大的是德系和日系,美系车比韩系车要好一点,要想翻身,重回2014年时的巅峰状态,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内饰不高档, 众所周知,合资品牌相同价位的车在内饰方面普遍比不上自主品牌,探界者也是一样,内饰的塑料感比较强一点,在做工和用料方面有待加强。
第四,油耗偏高, 美系的大排量车的确不错,这和美国的用车环境有关系,以前汽油价格比较低,美国的油价更低,作为美系车企的通用,在油耗方面的控制远远比不上日系,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这款车在美国的销量特别高,在中国却遭遇滑铁卢,油价是致命因素之一,虽然现在通用也尝试做小排量车,但仅仅也是这几年的事儿,这就相当于我们的自主品牌,起不晚。
第五,质量稳定性差, 总体来说探介者这款车还算可以,不过它的6AT变速箱,质量稳定性比较差,小毛病比较多。而变速箱又是 汽车 三大件之一。9 AT的变速箱倒是不错,不过价格就高多了。
第六,车标难看, 其实车标好看不好看,对大部分人来说影响并不大,但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比较介意,不过审美这东西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有些人眼中,他是绅士胸前的领结,而另外一些人则看他像姨妈巾。
说完这款车的缺点了,我们再说一说这款车的优点。
第一,外形好看 ,探界者的外形设计很有运动感,看起来特别大气,很多男生喜欢开这样的车,特别对于一些买车只看颜值的人来说,这款车的外表极具诱惑力。
第二,参数好看,配置高 ,合资品牌这个价位的车里边,探界者的配置算是比较高的,2.0T+9 AT,5个安全气囊,实用的配置该有的都有了。
第三,操控不错 ,2.0t+9AT的变速箱,动力完全够用,操控比较灵活,如果买四驱版本的话,跑烂路还是比较给力的。
车无完车,人无完人,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车,如果您能接受这款车的缺点,而他的优点正是你所要的话,不妨去看看这款车。
我觉得探界者这款车挺好的啊,外观霸气、尺寸够大、空间配置也不低而且现在优惠还挺给力的,性价比应该是同级别最高的了。如果预算不足对于动力这块没有什么太高的要求,那么我觉得1.5T的驰界或者驭界挺适合家用的。如果对于动力有更高的要求,我还是比较推荐2.0T拓界的。因为我自己开的也是探界者Redline 2.0T的拓界版,18年年底入手的,目前开了一年半了,说说我自己的感受吧!
为什么比较推荐2.0T的呢,原因不光是动力,这个Redline风格的外观也是重要的因素。虽然大体上的尺寸和外观和1.5T车型是一样的,但是多了Redline的涂装,外观就看上去明显要更加年轻运动。然后这套2.0T+9AT的动力组合在民用级别的车里算是一线水准了,2.0T的动力储备很强, 9AT的变速箱在行驶换档表现也很平顺。底盘就是那种偏运动的调校,会比一般SUV的支撑性好,开的猛一些也不会左右晃悠。
然后就是空间方面,探界者的尺寸加上5座的布局让车里很宽敞。后排无论是腿部空间还是头部空间表现都挺好。后排出风口下面的2个USB口给手机充电很方便,这点对于后排乘客饱受好评。中间地板也是全平的,不过扶手箱设计的有点太靠后了。另外后备箱空间也很宽敞,并且后排支持等比例全平放倒,空间利用率很高,有时候需要搬运一些大的东西也没有问题。
配置的话拓界版我感觉完全够用了。像什么电动座椅调节、座椅加热、定速巡航、LED大灯等等,日常开车中我认为最好用的还是这套Mylink+智能互联系统,可以通过手机投屏也可以直接使用自带的导航或者其他APP,一年送的24G免费流量够用了。总的来说探界者这款车还是挺值的购买的,不管是1.5T车型也好2.0T车型也罢,在各自的价格区间里性价比都非常高,没有明显的缺点。
优点:雪佛兰探界者最满意的部分就是它的操控了,因为我开起来的时候很舒服,起步的时候很安静,加速的时候也蛮给力的,不愧有操控王的美称,这个操控感总体来说真的很和我的胃口,驾驶起来很愉悦。缺点:这款车还是有一些缺点的存在的,比如它的空间方面做的就不怎么样,人多满载出行的时候,后排的空间一下子就小了好多,而且它的内饰方面做工还算可以,就是掩饰不住一种廉价感,怎么说我这车子也花了十好几万呢,可是坐进去总觉得很掉价,一点档次感都没有,更别说商务谈事了,一点都压不住气氛
空间:雪佛兰探界者的空间不是之前都还算可以的么,没想到这款车的空间方面做的真的不怎么样,因为它的后排大小不怎么好,看起来觉得拘束得很,三个成人坐下去根本就不能容纳,换成个小孩子也就将将够用吧,所有这个空间真的不敢太恭维,针对这个后排空间问题,我老婆发了好一段的牢骚,太憋屈太不舒服了。
动力:动力方面的话,我说真心话,我觉得自己开的舒心就可以了,目前这个动力我觉得还可以,起步什么的都不费劲,能自己感受到动力的充沛劲儿,至少能满足我的上下班。
操控:提到这款车的操控方面,我觉得还算可以的,方向盘很好掌控,握感很足,大小合适,基本是指哪达哪的精准度。还有它的整个的起步特别给力,不仅引擎发动的特别快捷,而且也不会有嘈杂的声音,给人一种自信满满的感觉,而且它的刹车感应也偏人性化,上路以后你轻轻一点就会有很明显减速的感觉,安全性能做的相当可以。油耗:雪佛兰的油耗方面,其实也不算很高,个人感觉还算实惠的,走了这么多公里,油耗还是很稳定的在九个左右,一个月省一点,一年下来还能省出一次保养的费用呢。
舒适性:说到这款车的舒适度方面,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最主要就是它的座椅的设计还不错,坐在上面还是很舒服的,可以很好地贴合身体。而且前椅座位的两侧包裹性很强,系上安全带就可以很好的固定住自己,保证我在驾驶的时候不会左右摇晃。还有就是车子的隔音效果棒棒的。
外观:这款车的外观就是很中规中矩,和市场上面的设计还算差不多。整个的造型设计挺霸气的,给人一种落落大方的感觉,个性中有有些运动感,车身的线条很能显示出年轻人的动力和活力,确实还挺符合我的审美情趣的。还有车子的后尾很低调绅士,以及轮毂造型,很有雪佛兰的设计里面,大老远都能认出它独特的logo。
内饰:这款车的内饰方面,我可能有点过于追求完美,材质选的还算可以的,但是就是在坐在车里并不会有精致的感觉,像座椅的缝合线就有些粗糙了,还没用手摸就能看出来它的粗糙来,塑料感很浓厚,这让人不得不往廉价的地位想,有材质了为什么就不做的优秀一些呢?如果能做的再用心一点,我可能觉得这款车就更完美了,车子的销量会更好的。
性价比:这款车的性价比目前来说还是能说值得这个价钱买这辆车,如果还有其他的要求,可能它这款车难以满足,但是在当下的同价位的车型来说,它的各个性能都还算可以的,而且后面车子保养也不会太贵,确实很为我们年轻人考虑啊。
车经历:我就考虑车型比较宽敞,去看车的时候销售员给我们推荐这款探界者,配置方便比较优秀,动力表现也很好,整体性价比也很高,和家里沟通以后就直接预约提车了,还不错,要的那个颜色有现车,直接就开回了家。
经过分析,我认为提探界者是非常正确的选择,虽然某些地方没本田CRV那么好,但我仍坚定选择它,它才能满足我的需要。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开探界者,我坚信探界者的未来肯定成功,开完之后,我想表达九个字:感谢自己正确的选择!
这款车现在的市场优惠幅度挺大的,而且这车的发动机非常不错,动力相当的充沛,空间个人觉得还是宽敞,配置也很高,相关的数据可以细致查询。个人还是觉得比较值得购买。
探界者在2017年进入国内,定位是一款中型SUV,是一款全球车型,但不可否认探界者是一款综合实力比较突出的车型,轴距达到了2725mm。
外观方面探界者用了雪佛兰最新的家族式设计语言,车身侧面用了复杂的双腰线设计,在不同角度上看有着不同的光C柱用了车身同色设计,颇有几分硬派越野车的风格。
动力方面,新款雪佛兰探界者1.5T发动机型号为LYX,搭载了6速手自一体变速器,550T的2.0T发动机型号为LTG,搭载了9速手自一体变速器。
探界者底盘满载是高度大概是17cm,空载时大概是20cm。探界者用通用D2UX平台打造而来,可以说与别克昂科威颇有渊源。不过在底盘调校上两车却并不相同,前者悬架偏硬朗,更强调操控性,后者则偏软,更注重舒适性。探界者用前麦弗逊+后多连杆式独立悬架。
探界者 550T 自动四驱捍界版搭载的是2.0T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91KW(260Ps),最大扭矩为353Nm。
1.5T的动力感觉有点小马拉大车,如果选择的话还是要考虑2.0T的版本。
优点:赶在年前终于把探界者提回家,到现在激动地心仍然不能平复,把车停在家问口感觉老有面子啦,好啦,我还是直奔主题吧,希望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和看法能够帮助到近期想要看车或者提车的朋友,本人颜值控一枚,说到最满意还真就是被探界者的颜值和超高的性价比所吸引,当时看的都是中型SUV系列,奇骏,昂科威什么的我都看过,直到看见探界者,我就彻底沦陷了,不愧是美系车,富有肌肉感的车身线条,霸气中还不失沉稳,还有就是探界者在我预算之内,之前看的配置高点的又太贵,配置低的又不喜欢,探界者应该算是一个综合性选手,各方面都不错,价位还合适。
缺点:要说起不满意还真的有,其实也不算不满意,就是想吐槽一下,就是探界者的大灯,虽然最后我选择的1.5T中配,但是除了2.0T顶配的全系没有LED大灯,这个让我有点想不通,十多万的车都出了难道还差这一个大灯啊,当然,其实灯光这一块对我来说需求不大,也不太在乎,我相信很多探界者的车主们都有这样一个槽点吧。
空间:空间的话我觉得满足我的生活所需已经是绰绰有余了,本人身高一米七五,坐在前排也不会觉得特别挤,主驾驶调节合适以后后排腿部还有不到两拳的富裕,头部空间也差不多还有一拳多,我觉得头部空间要比之前看的昂科威好一点,再有就是探界者后备箱隔板下面有一层私人储物格,平时出去一些笔记本电脑和公文包之类的可以放到哪里,相对比较安全,而且后排座椅还可以比例放倒,放倒以后真的是纯平啊,以后有了女朋友,出去自驾游都可以当作床来睡啦,想想都惬意。
动力:虽然1.5T的发动机国六以后降到了169匹马力,但是对于我这个新手来说,已经是够够的了,平时开的最多的就是市区,上下班,周末偶尔跑跑高速,整体还是可以的,而且之前销售给我介绍的时候,发动机动力总成质保8年16万公里了,想必动力这块还是没问题的。
操控:说起操控,我觉得探界者和我开过的所有车都不一样,虽然是一台SUV,但是在我平时驾驶中,转弯啊变道啊方向盘的回位还是很积极,底盘也很稳,尤其是上了高速能给人一种安全感,转向也很轻,不知道是不是电子转向都很轻,再有就是定速巡航被设置到了方向盘上,操作也特别简单,也不会影响行车安全。
油耗:探界者开了还不到一个月,现在表显10个油左右,觉得有点偏高了,虽然是一台SUV,但是还是有点接受不了,我觉得应该是自己驾驶习惯和路况的原因吧,后来看好多车友们普遍都是8个油左右,我在想是不是新车,做完首保以后是不是油耗就低了。
舒适性:最早之前我的认知就是SUV就没有舒适性可言,但是现在我不怎么觉得了,包裹性的座椅开起来还是挺舒服的,高速过弯和走颠簸路面的时候不容易侧倾,而且主驾驶配有电动座椅,每个方向都能电动调节,还是很人性化的。
外观:外观是我选择探界者这款车最主要的原因了,就是冲着这外观才交的钱,富有肌肉感的车身线条,鹰翼式LED日间行车灯,辨识度超高,真的是纯正的美系肌肉车,整体都非常喜欢。
内饰:其实我对内饰的要求也不高,什么软包啊,搪塑啊,我都无所谓,只要看着顺眼就行,虽然我的要求不高,还是希望雪佛兰厂家在内饰方面下下功夫,好好研究研究国人的想法,虽然是一台全球化车型,但是你的兄弟品牌内饰方面比你更懂国人啊,长点心吧,毕竟我这样的人不多啦。
性价比:性价比是我考虑探界者的第二个因素,14万多能买到一台合资全球化SUV,而且是一台中型的,并且家用配置还比较丰富,全景天窗,无钥匙进入,一键启动都有了,动力总成质保8年16万公里,还有每年100G终身流量,这性价比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选车经历:兜兜转转还是这个话题,上边我也提到过,本人是一个颜值控,他是在我能承受的范围内最心动的一款车,可能好多人体会不到这种心情,但至少现在我没有后悔,而且越看越喜欢,!最后想祝朋友们2020年加油,希望都能遇见令自己心动的车!
现在新能源汽车怎么样?
不建议买威兰达的原因是真皮方向盘是高配专属,车机系统造型会阻碍视线,汽油版动力很普通,噪音表现一般,四驱系统也能减配。
威兰达这款车低配起步都要17万多了,但真皮方向盘只有燃油版和双擎版的高配才有,给人的感觉很掉价,尤其是在真皮座椅的衬托之下。不过好在方向盘的设计是到位的,抓握位置设计有符合人体工学的造型,后期改装一个方向盘包皮就能解决问题了。不太好的地方是中间的车机的边角会挡到驾驶员观察车辆视线,导致驾驶员要前倾或者后仰一下身体才能看到。
品牌介绍:
丰田汽车公司是一家汽车制造公司,于1933年9月由丰田喜一郎创立,正式成立于1937年8月28日。丰田是第一个达到年产量千万台以上的车厂,亦是雷克萨斯、斯巴鲁品牌的母公司及富士重工的最大股东。
遵守国内外的法律及法规精神,通过公开、公正的企业活动争做得到国际社会信赖的企业市民。遵守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通过扎根于当地社会的企业活动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以提供有利于环保的安全型产品为使命,通过所有的企业活动为创造更美好更舒适的生存环境和更富裕的社会而不懈努力。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丰田
懂车的大叔、大哥、告诉小弟车市过几年会猛掉价吗?
1、城市通勤,市区道路居多
①、城市场景 续航里程
如果只想要买一辆城市内上下班的通勤车,那单次里程一般都在50km以内,一天往返最多也就100km。现在,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基本可以达到400-500km左右。充一次可以应付2天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公司和家附近都有充电桩,那充电也不浪费时间。和燃油车对比起来,并不会有太大差距。随着时间推移,电池技术会不断进步,电池的续航里程会不断增加。
②、城市场景 节能、省钱
城市通勤最大的特点就是红绿灯多、经常发生拥堵。新能源车由于使用电动机,不需要怠速也就不怕拥堵。这一点相比燃油车市内的堵车油耗,那是强很多。也确实能够节能,也能省钱。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汽车会越来越多,拥堵情况只会有增无减。这时候,新能源车的节能、省钱就更明显了。
同时,电池车的最佳省电的时速是在30-80km/h,在城市道路以及城市快速路是最省油的。而燃油车普遍的省油时速在100-120km/h,都是在高速上最省油,城市更费用。
③、城市场景 电池寿命、省钱
现在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基本是三元锂电池或者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的完整循环1500次左右会衰减到85%左右,磷酸铁锂的2000次完整循环会衰减到85%左右。如果是城市通勤1天100公里的话,差不多2-3天才能消耗1个完整充电循环,你可以用8-10年。而燃油车开上10年估计也不想要了。所以,城市通勤,换电池的成本基本不会发生。除非电池损坏了。
④、城市场景 充电难易
在城市通勤使用,基本都在繁华的城市里。城市里的充电桩还是比较充足的,开久了自然很容易找到对应的充电桩。而且,现在很多停车场都建设有新能源车停车位,里面带充电桩。不过,充电等待时间方面,再怎么快充都赶不上燃油车加油。好在城市通勤,走的路不远,随便冲一点也能搞得定。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充电会变得更加容易,充电时间也会有所缩短。
⑤、城市场景 用车风险
新能源汽车最大的用车风险还是电池。电池面对复杂的用车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风险。
电池太热,有自燃,甚至爆炸的风险。
电池太冷,容量衰减非常大,续航里程大打折扣。
新能源车非常害怕水浸,电池被水泡了就彻底完蛋了。
万一缺电,新能源车只能拖车。燃油车可以找保险送油。
技术未必成熟,容易出现技术小缺陷,轻则耽误时间,影响心情。重则造成财产损失。
目前,这些风险是无法避免的。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也不会有望纳,谢谢
国六刚普及国七又来了,老车还能开多久?
现在掉价是因为今年车市产能过剩,不得不降低价格卖!新能源汽车虽然是以后的趋势,但是现在包括未来2-3年,应该是不会直接威胁到汽车的!现在新能源汽车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普及需要等待……
掉价掉的厉害,所以是不太可能的!!汽车的降价趋势是明显的而且一定的!!新品上市,肯定会便宜的!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会枯竭是谎言吗?
从国一排放到现在国六排放,不多不少正好20年左右,平均4年一次迭代。
要说最疯狂的就是2019年国六排放实施前夕,最低17万的ATS-L、半价的阿尔法罗密欧让许多车主老爷趁机抄底了一波豪车。喜滋滋提了新车,但随着各地限迁细则公布实施,许多没换车的车主看着自己开了多久的车又掉价不少,唯有苦笑应对。
然而国五疯狂抄底才过去1年不到,现如今国六全面铺开也才2个多月,可是又有一个让车企和车主老爷们肝颤的坏消息——国七又要来了!
人民网一篇关于国七的文章,暗示国七已提上议程。这条新闻一出网友们直接炸锅了,国六刚上一年就开始筹备国七排放,这是不是真的有点太“操之过急”了呢?
泰哥圈子里许多玩车朋友一直觉得国六已经阉割了动力换排放,以后国七一来,是不是连发动机都要阉掉了。
国五升国六
动力反而倒退五年
不少老爷都知道前段时间东本两厢版思域,结果同样是1.5T的发动机,零百加速两厢比三厢国五版的要慢出2秒多,虽然有着Type?R的影子,账面数据都是1.5T?L4?177匹马力,但实际用起来动力就是不如亲兄弟。
而这个动力下降的问题其实恰恰就是国六排放,给发动机下的第一个“紧箍咒”
国六的氮氧化合物和颗粒物限值要比国五严不少,要降低氮氧化合物就得控制燃烧温度,那就意味着要增加原本废气回流燃烧率,于是进气温度变高,发动机损失。
EGR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部分废气参与燃烧,优化燃烧过程(具体EGR对燃烧的影响这里省略)。当然EGR并不是能够随便扩大的,比如丰田最新实现燃烧效率41%的量产机上,就是通过改变VVT,改变硬件结构增加滚流速度,改变喷雾角和点火时刻等等手段让EGR从一般的15%扩大到30%左右,从而提高效率也能降低排放。
(开过新凯美瑞的车主也知道,低速真的肉)
为达到国六b?排放要求,几乎所有汽油车都配备了GPF,多了这个GPF系统有很多好处,比如发动机在冷启动和急加速过程中将不必再为了颗粒物排放做出过多性能和油耗上的牺牲,也不用担心喷油嘴积碳导致的颗粒物排放问题。
但成也GPF败也GPF,由于在三元位置后边又多了一个“大口罩”,就会提高发动机的排气压力,对发动机爆震控制有更高的要求,而且还要爆震三元催化器不会因为排压问题导致超温失效,所以唯一的出路就只有通过“阿特金森”来解决了。
(左边为三元催化器,右边为颗粒物捕捉器)
既然在尾气处理上增加了新部件,自然会提高尾气处理系统维修和更换费用,万一以后年检不合格,更换三元催化的同时还可能要更换GPF,多出来的钱也得车主掏。
国七对家用车影响不大
重点打击的是商用柴油车
终于到了大家最关心的国七排放环节,首先说个内部事,其实去年主机厂就知道国七部分信息了。国七相比国六严格30%,同时还会用CATC循环,最早于2024年中实施,这里面最大的亮点是CATC循环,它是国内制定的测试标准,可以更现实的模拟出国内车主用车的习惯的路况,之前套用的欧盟的排放测试方法也将尽快解除。
但要说再来一波去年国五升国六的价格战的话,估计是不太可能了。经过去年这一“狂欢”后,大家都涨了一智。国七制定时已经事先跟车企通过风,大家心里都有个底,发动机研发基本从今年已经开始着手了,所以想抄底估计也是得有点“人脉”才行了。
而反过来说,如果国七真的要在4年后实施的话,最倒霉的就是柴油车厂和那些商用车的司机老爷们了。汽油车主要排放是一氧化碳指标,而柴油发动机主要的排放物是NOx氮氧化物、PM微粒(其中包括DS碳烟),其次是HC碳氢合物。柴油机的CO一氧化碳、HC碳氢化合物与汽油机相比少很多,但PM微粒要多出不少,我们看到的柴油车冒黑烟就是PM微粒。
而我们国家的物流网络大多还停留在铁路+汽运接驳的运输方式上,一些开了六七年的国三柴油商用车还是主力军,这种做运输的商用车一般使用年限在10年5,000,000公里左右然后直接报废。
所以对于国七排放来说最慌的估计就是那些国四的商用车司机老板们了。
其实短期内可以预见的是排放法规一定是越来越严格,从德系三大厂的动作中其实不难看出一些端倪,大众宝马主打燃油车型电动化,奔驰主推48V轻混技术,包括连以越野闻名的Jeep牧马人也还是使用插电混动技术来应对更严苛的排放法规。
而回到老爷们身上,如果国五总有一天要淘汰的话,这个周期基本上就是实施国八排放标准的一天。排放标准基本上是3-5年一升级,那么国五排放的车受到限制的时间预计在2025年-2029年间。取中间数,预估在2027年左右。
现在是2020年,因此大约还能开7年左右,才会受到限制。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关于石油的形成目前准确的来说还存在一些争议,但很多人已经开始传石油枯竭是天大的谎言,是利益集团在操纵,我觉得这样的说法还为时过早。如果目前真有那么确定石油可再生的话,不管哪个国家都会偷偷加大生产力度好好捞一把,省的以后掉价了。
你可能会认为,说不定是各个国家已经都知道了石油可再生,但都达成了统一并且缓慢的生产,以防止石油掉价?但是纵观当今的世界,在各种利益冲突面前,很难保持这样的一致性。难免会有一些国家出来搅局的。所以石油可再生并没有达成共识。
下面就说下石油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现在的争议在哪?
石油是当今工业 社会 的血液,很多的化学燃料都是从石油里提炼出来的,并且人类目前还依旧处在使用化学能源的阶段,因此石油就成为了保障人类工业持续运转的必要原料,而我们每一个人的衣食住行现在都离不开石油,如果真的发现石油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也没啥可藏着掖着的,这对人类是件好事。
人类使用石油的 历史 十分久远,可以追溯到2300多年以前,根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公元前的3世纪已经有使用石油和天然气来烧饭、取暖和照明的 历史 了,而当时的时候并不是说向地下打了钻孔主动发现的石油和天然气,而是这些流体燃料常常会因为地下压力被喷到或流出地表。
人们当时对这种地下流出了的燃料知之甚少,直到19世纪人类才大规模的开石油并用于工业生产。自从美国打出世界上第一个油钻孔至今,已经生产了将近数千亿吨的石油。我们知道了石油的重要性,以及它的用途的广泛性,那么人们就像知道这种黑色的粘稠液体燃料是怎么来的?
长期以来,关于石油的形成原因一直是分为两大派别:生物成油说(有机起源说)和地球碳循环成油说(无机起源说)。
无机起源说认为石油是地球内部元素混合以后自发形成的,这中间肯定有十分复杂的物理化学机制。这种说法就意味着地球一直在不断的制造着石油。
但无机起源说无法解释石油复杂的化学成分以及油田的地质分布情况。虽然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元素(83% ~ 87%)和氢元素(11% ~ 14%)还有硫和氧元素,但是石油并不是由简单的原子组成的,而是由碳和氢构成的大分子烃类(烷烃、环烷烃、芳香烃)混合而成的。地球内部确实存在很多的碳和氢,但他们在地球深处混合成复杂的烃类分子并通过岩石缝隙向上渗透并形成石油的具体机制并不是很清楚。而且,这种理论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各个地区石油含量分布的不同。
所以很少由科学家支持这一观点,但石油的往上渗透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油田已经空了,但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石油混入。有些人也以此为依据说石油是可再生的,但这个现象不足以说明任何问题,毕竟石油是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地区石油过度开,导致压力下降,其他高压地方的石油渗入是可以解释这个现象的。拿出来说石油可再生并不不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只能说是一个疑点吧。
下面就是目前依旧是主流的有机生成说,虽然是主流说法,但也存在一些疑点。有机说认为,在地球的远古时代,海洋中生活着一些比较简单的原始生物,我们知道生物都是有机分子构成,等这些生物死后,大量的遗体就被掩埋,并于空气隔绝,在细菌的作用下经过了复杂的化学过程,经过漫长的演变和地质过程就形成了石油。其实跟煤的形成很类似。
随着油田地质和石油化学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石油中存在的“卟啉”和植物中的叶绿素和动物身体内的血红素相似,当然石油也就有有机物的旋光性,而石油中碳-12含量高于碳13可以用植物的光合左右来解释。最有力的证据是石油都产自于和生物关系十分密切的沉积岩中,所以有机起源说也就成为了科学界公认的一种说法,当然这个说法也是石油会快速枯竭的来源。
但是在有机形成说中,也存在一些疑点,包括上文中说的一个疑点,随着开深度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了在地球深处貌似存在石油和天然气的补给源,但是并不是很清楚石油的渗入是来自地球深处还是周围的含油层。所以这个疑点也被经常用来支持石油可再生的说法。还有就是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确实还在无生命的其他星球上发现类似于石油和天然气的物质,但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确实。不然早就推翻有机说了。
总结:现在说可再生还是为时过早所以两个学说都不完整,都存在能被人挑出来的瑕疵。但是现在就急着说石油可再生简直就是在胡扯,就算最后证明的石油可以在地球的深处通过复杂的化学和物理过程形成,并缓慢的往上渗透,但是这个碳循环也是相当缓慢的,不是说我们人类抽多少就能往上立马往上渗多少,毕竟这是一个自发的碳循环过程,并不是机器在地球内部合成。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科学家也还没真正弄清楚。
目前两个结论,一是生物死后经过长久的堆积加上地壳运动形成的。二是地壳自己生成的,就好比地球自己出现砖石或者碳酸钙一样,可能就是地壳运动产生。
会枯竭不是谎言,因为石油和煤碳等矿产都是不可再生,石油是在几千万至几亿年地壳运动中形成的,如果过度开就会面临枯竭。不过人们不必担心能会枯竭,现在人们已经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现在还有可燃冰、干热岩等可开发利用,总之人类在不断在更新和 探索 新能源,在未来会出现石油、煤碳等能源枯竭,但不会出现能源枯竭,会有新的能源来替代。
世界上有两大,一是石油,二是钻石。钻石只是由普通的碳元素构成,却被包装成“稀世珍宝”,天价销售;石油也是主要由地壳内的碳元素形成,推翻了以前不可再生的“生物成油说”,其实是可再生,不会枯竭。
石油号称“工业的血液”,用途广泛。而它的成因与可否再生的说法已逐渐接近真实。
石油的成分石油的主要成分就是油质、胶质、沥青质及碳质。主要是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构成的化学元素主要有83% 87%的碳、11% 14%的氢、0.06% 0.8%的硫、0.02% 1.7%的氮、0.08% 1.82%的氧等,其它就是镍、钒、铁、锑等微量元素。它主要是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石油的外文名是:oil或petroleum,国内石油的名称和使用 历史 悠久,名称是由北宋时期的沈括就第一次提出。它在世界上的使用时间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450年的古埃及。
石油的形成与枯竭论石油的形成,传统的说法是“生物沉积变油说”,最近几年的说法是“地壳内的碳形成说”。后者的说法日益占了主流,推翻了不可再生的传统理论,油价也随之下跌,车主们暗暗庆幸。
“生物沉积变油说”,是1956年由美国地质学家哈伯特公布的一篇《石油峰值论》里提出的。论文认为:石油是一种古老的化学燃料,而且不可再生,是埋藏在5亿多年以前的海洋藻类及古老恐龙等生物在地壳中经过高温高压等漫长的生化反应形成,这样漫长的生化反应不可能再发生了,也就是说地球上的石油是“不可再生”。他的依据大约有两个:1.石油具有油腻腻的旋光性,这是有机生物独有的特征;2.现代与古代沉积物中都有石油的烃类化合物。
不过哈伯特在1989年离世前曾说,在发表《石油峰论值》以前曾得到英美石油巨头的意示:让他预算世界石油总量。于是他在论文中估算出全世界石油总量只有1.25万亿桶,美国只1500亿桶,10年会达到开峰值。这个数字比当时美国威克斯预估的美国有4000亿桶低了三成。当然这分明是那些石油巨佬有意为之,他们就是为了让石油售高价,而且让教科书也这样记载,来增加权威性。
他们除了两个不像理由的理由,没有其它任何科学依据。
他们的第一个理由“石油呈现生物的旋光性,”其实只要在石油形成过程中落入一些动物就能形成这样的“生物特性”;第二个理由“沉积物中都有石油的烃类化合物”并不严谨,因为“沉积物”包含了任何地底流体底层的固体微粒,它们可以在江河湖海、冰川、沙漠等大部分地下形成,但内含的生物化石或生物旋光性并不多,没有石油那些明显,还是这样的动物含油量低还是没有含油量呢?另外要形成上万亿吨的石油需要的生物恐怕古今的动物全部加起来也难以形成!
最重要的,由石油成分可以知道,主要构成是碳,如果是生物的生化反应就会是钙、磷等元素。
另外,一些石油矿井在开完的几年后,石油又会出现。比如俄罗斯伏尔加-乌拉尔罗马什金油田在1948年发现时只有20亿吨储量,2002年却还有30亿吨。这样的例子在世界各地都有。足以说明石油不是“生物成油说”的那样会有枯竭的一天,真相是:石油可以用“用之不竭”来形容了!高昂的油价背后是复杂的利益链!
“石油会枯竭”是伪命题吗?一直以来都盛传着一种说法:石油将在未来XX年用完,或者XX年后石油即将枯竭。
这个说法其实很早就有,最早是在上世纪50年代,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马里恩·金·哈伯特(Marion King Hubbert)提出来的,他绘制了一个钟形曲线,用来描述和预测石油的产量。并且预言,石油的产量会在1966年到12年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滑。
这听起来还是挺奇葩的,但还真的被他说中了一部分,10年真的就达到了石油产量的高峰。于是,很多人开始相信他的这套理论。
可是好景不长,如果照这个理论推演下来,石油应该慢慢开始枯竭,事实上并没有。于是,很多人就提出,石油枯竭是一个伪命题。那真的就是如此吗?
从地球世界去看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都知道,石油实际上是 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也就是有机物,其中含碳量极其高,这也是化学能源的主要特点。当然,关于石油的形成目前来看还是有争议的,但并不是我们这次要说的重点,这里就不过讲述。
有一点可以确定,从地球整体的视角出发来看,石油其实是地球碳循环的一部分。因此,只要地球碳循环还在持续,石油就不应该枯竭。换句话说就是,人类可能都灭绝了,石油都还不会枯竭。
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并不是存在石油,我们就可以直接开来用的。实际上,从石油的开到销售是一套极其复杂的体系。那具体是咋回事呢?
人类开的石油会枯竭吗?大家首先从做买卖的角度来思考时空开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的是,开石油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不同的地方开石油的难度是不同的。有些地方开起来就很容易,比如:中东,恨不得插根管子就要冒油。有些地方开其实就极其费劲,我们举一个例子, 大港油田 。一开始技术条件比较差,就需要工人们在没有完全融化的水塘当中穿行,并进行开。
因此,同样是开一桶油,实际上付出的人力成本,装备设施的成本,物流成本以及时间成本是不同的。
但是一桶油的价格是受到市场决定的。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石油开的成本要大于油价,那开还有意义吗?这不是典型的赔本买卖吗?
所以,实际上,许多还储藏着石油的地方,而我们没有去开的原因就在于开他们所需要消耗的成本太高,得不偿失,因此就没开。
而且许多油田只是开了一小部分,然后石油公司就换到其他的油田。这是因为许多油田开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开难度加大,开成本上升,导致开成本大于油价,于是就会暂停开。
所以,我们看沙特是石油大户,但究其本质其实是它们开石油的成本要远低于其他国家,因此可以挣这笔钱。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会知道,石油其实还有很多,只是我们因为成本的原因,没有去开,并不是说已经被开完了。比如,中国油田的收率只有可怜的28%~35%,这意味着一个油田的大部分石油其实没有被开出来。这样的情况放眼全球是如此。其实我们换个角度来想,花这么多钱,费老大劲开这些石油,远不如再花钱买一块好开来的划算。
我们还总会听到,多少年后石油就会被开完,实际上也是有问题的。这里的问题就在于他们只计算了已探明的石油的情况,但是实际上这些“已探明石油储量”逐年在增加。
基于这两点,实际上可被人类开的石油还是很有潜力的,因此,一时半会,石油并不会枯竭,可以用很久很久,根本不是短期内人类需要操心的事情。
替代尤其是在油价的驱使之下,但油价高到一定程度时。许多人就会开始思考新能源,比如:天然气,页岩油等等。美国如今就在大力发展页岩油。
除此之外,我们知道 汽车 是消耗石油的大户,随着油价越来越高,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渐地加强,发展出了电动 汽车 。因此,各种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出现,也在减缓石油的消耗。
总结“石油枯竭”实际上是个伪命题。虽然从客观的角度上看,石油总有一天会枯竭,但人类根本等不到那天。即便是可开的石油,目前来看,人类也根本没有必要担心会发生枯竭。不过,石油燃烧产生温室气体这是客观事实,我们不能因为石油足够多,而肆无忌惮地消耗石油,这会加重温室效应。从绿色环保的角度来看,发展新能源还是十分必要的。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
在远古时代,人类还没有出现,许多的动物还处于进化前的低级时代,地球在海洋的复盖下,温暖的阳光孕育了非常多种类的植物。
这些植物在海洋里,在陆地上疯狂的生长着,层层叠叠的生长在一起,许多植物寄生在某些植物的身体上,而使整个世界被植物复盖。
地壳运动,许多平原隆起,而成为高山,这给形成河流创造了条件。
因为水是由高向低流的,高处下雨的水,流向低处,把上游的泥沙带到低处。覆盖了低处层层叠叠茂密的植物。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把河流下游所有的植物都掩盖了。
时间荏苒,底部的泥沙长期被上面的泥沙压住,而变成了沉积岩。这些沉积岩,把这些腐烂的植物密封在一个巨大的空腔内,亿万年之后,这些植物变成了沼气,沼气凝聚液化而变成了石油。
我们的教科书上写过,石油是由古代生物的残骸形成的,当然一直以来任何的说都存在争议,这个说也不例外,在这里我就简单介绍一下石油的无机形成说。
这个说是说石油与古代的生物无关,而是由地球在正常的自然环境下,通过内部的高温高压,无机条件下形成了石油和天然气。原理是短练的烷烃类物质会在高温高压下自动合成长链吸听物质,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石油和天然气,通过这种说法可以认为地球是一个装满石油和天然气的海绵,不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石油和天然气还会不断的形成,这样人类使用传统油气就不会存在理论的天花板。
这个理论也有一些依据,比如说既然都是古代生物形成的石油,为什么石油大多户籍在中东领域不是应该按照古代生物的分布而划分吗?另一方面据一些油井开者说,石油往往是在越深的地方提取的,油质越好,如果是古生物残骸形成的这一种说法就不太成立。
如果真是这样形成的话,那么就意味着人类的能源使用不再有极限,唯一的极限是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造成的影响。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说不好,没研究过,也没看到过资料。但是,有很多资料和专家讲是古时有机生物沉积化学物理反应演变生成的,这我认为不正确,也不太符合常识。关于枯竭,我想是肯定的,也是早晚的事,因为地球就那么大,就那么多,用没了或者转变为其他物质了,那不是没了也不叫石油了,所以枯竭是早晚的事。
“石油枯竭”的说法是哪来的?话说关于“石油枯竭”的问题都喊了好多年了,而且每次流传的版本都不太一样,有时候是40年,有时候是50年。但是每当我们到了那个时间节点时,却发现还有很多石油。那么问题来了,“石油枯竭”到底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得了解一下这个说法到底是咋来的?
如果详细地去追溯 历史 ,我们会发现,这个观点确实来自于一个学者,他的名字叫做Marion King Hubbert,翻译过来就是马里恩·金·哈伯特。这个学者是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 他基于自己的长年以来的研究,就提出了一套理论。具体来说就是用一个曲线来描绘全球石油的产量和时间的关系,这个曲线是非常常见的钟形曲线,根据他的理论,他预言在了石油的产量将会在1966年~12年之间达到一个 历史 性的峰值,并且从那之后开始逐渐下滑,直到消耗完为止。 照理说如果这套理论不准确的话,也不至于会流传得那么广。偏巧这个理论说对了一小半,到了10年的时候,石油的产量真的达到了高峰,再加上马里恩·金·哈伯特原本就是很著名的学者,这两者一结合,这个理论和预言就可以被人所接受,并且开始流传开来。也就是在那时候开始,人们开始相信,石油在未来XX年后,就会被消耗完。
“石油枯竭”靠谱吗?不过,这件事其实没多久就迎来了反转,因为按照他的理论,石油的日常量应该在10年之后没多久就开始下滑,可是这非但没有下滑,相反还保持着十分稳健的趋势。那我们就能说“石油枯竭”这个说法不靠谱吗?
其实,客观地说,这个问题并不简单,我们还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看。
我们先从石油的本质来看。首先,石油其实就是一种 含碳的混合物 ,其中有各种烃,我们也管这叫做有机物。人类可以通过燃烧石油来获取能量。石油燃烧后会产生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这些温室气体直接被排放到大气当中,如果持续这样下去,那地球就会越来越热。不过,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地球也有自己的调节机制,这就是 碳循环 。
无论是石油,还是二氧化碳本质上都是碳循环的一部分,被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会有一部分还会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回到生物圈,甚至是经过几百万年,最终又成了石油。如果我们仅仅从地球演化的角度来看,“石油枯竭”就是一个典型的伪命题。
因为如果石油真的被耗尽了,说明地球上的生物食物链已经彻底不存在了。
以上仅仅是从地球演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其实还可以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确定一个基本点,那就是开石油来卖不是做慈善的,而是只起码要挣点钱的。那我们就可以来考虑一下,卖石油的成本以及收益是什么?
其实这也很简单,开石油首先需要人力、设备、物流和时间的。而石油的价格是由市场来决定的。
其中有些地方开石油比较容易,还有一些开石油比较难, 这就会造成不同地球石油的成本不同, 如今中东地区开成本是最低的。
不仅如此,同一个地区,随着开得越多,开的难度也会提升,这时候成本也就越高。
基于这两点,我们思考一下,如果石油的开成本低于市场价,那其实皆大欢喜,可以开挣钱,如果石油的开成本高于市场价,那应该如何操作呢?
实际上,这时候就会选择停止开。
因此,大多数如今不再继续开的,并不代表没有油了,只是继续开赔钱,所以不开了。就拿中国来说,中国收率只有28%~35%,这意味着大多数油还在地下没有开。
所以,其实从这个角度来看,石油是不可能耗尽的。因为如果人类真的要去耗尽石油,这就意味着要花巨大的功夫去开,那这个油价肯定会是天价,谁能买得起,谁又舍得用?到那个时候,人类宁愿花一部分钱去研发使用新能源。
以上我们说到的还是已经探明的石油,事实上,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人类都会探明一些有石油的地方。因此,石油的储量不仅仅没有跌,相反还在增加。
除此之外,如今各国也都在研究新能源的使用,这其实是基于环境的考虑,碳排放始终是一个问题。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或许有可能因为碳排放的问题而放弃使用石油。
因此,基于以上四点的分析,我们知道,“石油枯竭”是可能出现的,但在人类灭绝之前是不可能遇到这种情况。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会枯竭是谎言吗?
石油“全身”是个宝石油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储备物资,从地底下钻出原油,脱去水和盐,再利用精炼技术,最大化的利用原油的价值,可以做出许多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包括沥青、润滑油、汽油、柴油等等。
作用之大被定义为液体黄金的美称,石油现已经成为了大国博弈的关键,沙特地区遍地石油,撑起整个国家的财政,在新能源未取得突破时,石油依然是市场的主流。
石油的起源之谜
关于石油的形成,目前有两个学说。
一是生物成油
生物成油,我们在教课书百年可以见到粗略的解释,在上亿年前,大量的动植物因地壳变迁埋藏地底,经过高温、高压反复打磨,成了现如今的石油。
详细点解释,就是在当时多数的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就像煤炭一样,是由动物的尸体和藻类的尸体腐化而成,煤炭和石油两者之间的形成区别是材料的来源不同。
形成石油的材料来自于大海,而煤炭的材料来源于陆地的动物尸体。
经过漫长的时间,有机物和细菌,经过高压和高温的考验,逐渐转化成“黑金”,开始向上渗透到中空的岩石层,汇聚成油田,在经过人工开便可以问世属于不可在再生能源。
二是非生物成油
非生物成油是俄罗斯地质学家提出理论设,他认为地壳中存在大量的碳,它们分层有序,有些碳会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逐渐沿着岩石缝隙上移至中空岩石层,然后冷却形成了石油矿藏,属于可再生能源。
两者本质上又很大的差异,生物成油注定了,石油是越用越少,非生物成油则表明石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所以在此争议中诞生出非生物石油理论,不过非生物石油理论只能解释了干枯的油井中又出现了原油的现象,但是它又无法解释石油中复杂的化合物。
总体来说,前者是多数人地质学家支持的观点,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后者虽然是满足了些特定条件,但是整体来说还是存在无法解释的原因。
不管怎么样,未来的世界绝对以新能源为核心的能源竞争,石油的争议什么时候能结束,恐怕到等到石油无价值的时候才能够说明白吧!
话说小学时候就知道石油是化石燃料,是由生物遗骸形成的,那时候就说石油再有40年就开完了,但目前的状态是发现一个又一个大油田?
石油源自地球生物遗骸是个天大的谎言?石油行将枯竭是个巨大的阴谋?地球石油蕴藏很可能取之不竭?为这一颠覆性的观点提供有力佐证的,是前苏联科学家花费40年时间,在传统理论上不可能找到石油的地方找到了石油。他们究竟用什么方法找到了巨量石油?他们又是如何用科学证据来证实传统石油生成有机论是伪科学的?推荐看一下下面这本书:《石油大棋局》,这本书是我我在大学时候看的。
石油目前来说太重要了,美英石油帝国为何要编织这个谎言,它是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两伊战争、海湾战争、车臣战争、伊拉克战争、颜色革命,这些跟石油枯竭谎言有何关系?它们背后的黑手是谁?美英精英集团为达到控制石油、控制世界的目的,是如何从觊觎中东等国储量丰富的石油,到一步步通过外交、经济、军事等手段在这些国家驻军、将其据为己有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