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石油价格_2003年中国石油价格
1.什么是MEGA利润公式?
2.中国CPI的上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石油在目前的国际能源消费中占到40%,是世界许多国家重要的能源支柱。从这个意义上说,石油是世界经济的“血液”。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经济增长与国际石油需求增长存在着较明显的相互对应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004年是自16年以来石油需求增长率最高的一年,但是这个周期已有下降的趋势。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增长率是因为美国和中国有非常强劲的经济增长。在过去的25年中,发展中国家从来没有出现过5%这么高的石油消费增长率。中国达到世界GDP增长的24%,经济增长率为9.5%,2006年还将持续这个态势。我们可以看到,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从上年的5%降至4%,2006年可能保持相同的增长率。即使这样,该数值仍然要高于3.3%的长期平均增长率。
近40年来石油消费增长与世界经济增长变化情况(据IMF,2006;BP,2006)
石油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原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原油价格经常伴随着供应短缺或过剩而发生大幅度波动。石油价格的暴跌和暴涨,都是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并直接影响到一国经济的发展。据亚太经合组织估计,石油价格每上升10美元/桶,就会使全球通货膨胀率上升0.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下降0.25个百分点。该组织还认为,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已经从2003年的1.1%上升到2%,主要就是由于石油价格上涨造成的。而美国经济的几次衰退(分别是1990—1991年,1980—1982年,14—15年)前,都发生了石油价格的暴涨。
由于原油作为一种商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原油价格波动不仅直接影响到企业运行的成本和盈利能力,而且还对居民和家庭的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原油净进口国来说,原油价格上涨直接增加其原油进口成本,并对其经常账户产生不利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其经济运行状态,严重的油价上涨往往导致随后的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失业人数的增加。
从10—2004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变化情况看,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出现过五次较大幅度的上涨。从历史上看,油价的大幅度上涨对全球经济产生明显的冲击,其中,最严重的冲击是13—1980年间的两次石油危机所产生的冲击。
时间原油价格对发达国家影响初始价格(美元/桶)最高价格(美元/桶)价格涨幅(%)贸易平衡(亿美元)GDP增长(%)13—14年3.311.6252-880-2.618—1980年12.935.9179-2320-3.71989—1990年17.928.358-380-0.21999—2000年18.028.257-960-0.42003—2004年28.937.329-1070-0.3
历史数据表明,13年的那次石油冲击,使得发达国家的经济陷入了14—15年的严重衰退,而20世纪70年代末的石油危机更使发达国家出现了19—1982年长达3年的特大的经济危机。在后一次经济衰退中,整个西方陷入了通货膨胀和工业生产下跌的停滞膨胀,即经济滞胀。从11年到2003年美国出现的五次经济衰退都与油价大幅度上涨有关。除了13年、1980年衰退与油价上涨基本同步外,其他三次存在一定的滞后。
2004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高油价与高增长率并存,表明国际油价飙升并没有像20 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那样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甚至爆发衰退。原因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占世界经济最大部分的发达国家,经济正处于复苏的上升期,消费出现新热潮,投资显著增多,因而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石油消费大国通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用替代能源等节能措施,降低了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存度。
10—2003年美国原油进口实际价格与经济衰退的对应关系(美国能源部等,2002年)
但是,油价飙升仍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首先,它抑制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每桶石油的价格上涨5美元并持续一两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就将减少0.3%,同时,油价上涨还带动了航空、交通运输、冶金、化工等高能耗行业成本或产品成本上升。其次,高油价还使全球通货膨胀有死灰复燃之势,股市和汇市也动荡不已。
值得关注的是,高油价困扰了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高油价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冲击要比对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经济的影响更严重。据国际能源机构估计,如果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并保持下去,一年内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下降0.3、0.4和0.5个百分点,而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下降0.8个百分点。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受高油价更大冲击的原因在于对原油需求持续高速增长和能源利用的低效率。美国能源部预计,从2001—2025年,全球原油需求量年均将增长1.9%,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的需求量年均增长率将高达3.2%,增幅大大高于美国的1.5%、日本的0.3%和西欧的0.5%。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原油需求旺盛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不断将制造业生产转移到亚洲地区,也增大了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原油需求。亚洲发展中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这些因素使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抗高油价的能力比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低得多。其二,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到目前为止,高油价还没有使亚洲经济增长步伐明显放慢,但据一些亚洲国家公布的统计数据,高油价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已显著增大。因而,如果油价长期居高不下,亚洲经济有陷入“滞胀”的危险。
什么是MEGA利润公式?
石油和天然气市场是一个最典型的全球化市场。虽然V.I.Vysotskii和A.N.Dmitrievskii乐观地估计,目前全球可开油气为5547×108t石油和634.3×1012m3天然气[42]。但是,因为油气的稀缺性、禀赋的不均衡性,以及卖方市场的特殊性,致使石油和天然气产品被国家垄断,其销售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因此使得世界油气市场的价格受控于这些国家或其组织。那么,价格变化规律也不例外。而油气价格的波动将会给石油进口的成本管理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导致经济风险增加。
另外,石油价格与国家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据IMF公布的数据显示,原油价格每上升10%,全球的GDP会减少0.10%~0.15%[47]。2005年原油国际价格较2004年上涨42.1%,世界经济因此减缓了0.8%[48]。因此,说明油价的波动将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战略油气储备的价值。另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是世界石油市场的价格变化趋势,这将关系到中国石油进口的经济安全性。
1.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变化分析
近30年来,世界油气市场的价格变化波动很大且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80年以来,国际石油市场的交易价格总体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的同时,还具有明显的其他特征。
一是不同地方的石油交易价格差别较大的同时又具有地域代表性。就BP公司2010年的世界能源报告中公布的数据来看,4个具有代表性的世界石油交易价格,即迪拜(Dubai)、布伦特(Brendt)、福卡斯(Nigerian Forcados)和西德克萨斯(West Texas Intermdiate,W T I)。它们分别代表着中东、欧洲、非洲和美洲地区的石油交易价格。基本呈现前者的石油交易价格最低,西德克萨斯价位较高的规律。但是,2005年以后福卡斯取代了高油价地位,2011年和2012年西德克萨斯取代了低价位地位(图6-3)。这与该地区的石油需求状况和油质水平挂钩,2007年后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世界各地石油交易价格差从7.09美元/桶(2008年)降到1.96美元/桶(2009年)。同时,也应该看到美国的页岩气的开发利用,这个石油替代品对其价格的影响非常明显。
图6-3 1980-2010年世界石油交易价格变化趋势图(数据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二是不同地域的石油交易价格差在不断地加大,同时显示价格差与价格水平有一定关系。1980年到1989年间平均价格差为2.10美元/桶、1990年到1999年为3.09美元/桶,而到了2000年至2009年间就上升为4.91美元/桶。利用1980年至2011年间迪拜(Dubai)、布伦特(Brendt)、福卡斯(Nigerian Forcados)和西德克萨斯(WTI)的石油交易价格数据,可以计算出每一年的石油交易价格极差值(图6-4),其也显示世界石油价格地区差别不断加大的趋势,尤其是21世纪以来更加明显。
图6-4 1980-2010年间世界石油交易价格极差变化趋势图
三是世界石油价格在2008年达到有史以来创纪录的油价147美元/桶。虽然2007年以后至今欧洲和美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呈现负增长,能源消费随之下降,但是经济发展受人关注地从西方转向了东方,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不容置疑在该时期对整个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由此也带来了对石油需求量的提高,石油使用量的增长也就从西方转向亚洲,世界对石油的总需求量增长还是基本没变,致使石油价格在该时期下降程度超出估计。
里卡多战略咨询公司在2011年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指出,影响世界市场油价的主要因素分为供给因素、需求因素等。包括OPEC的产能、配产政策,以及石油公司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的投机行为等[49]。
2.中国石油进口量与国际油价变化关系分析
世界石油交易价格的大起大落对中国产生影响的最直接途径就是中国进口石油量(表6-6)。
表6-6 中国石油进口量与油价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国土综合统计年报1990—2008,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08-2013,中石油网,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中国的石油生产与消费需求的关系从1993年开始出现不平衡以来,就不得不依靠石油的进口来弥补其差额。因此从1994年至2012年间,表6-6数据就显示随着中国年需求量的迅速提高则从国外进口石油的量逐年攀升。1996年比1994年增加了近7倍,而2004年比1994年增长了60多倍。从2000年以来,中国年进口量比20世纪90年代增长速度加快,尤其是2008年以后(图6-5)。2000年5.1294×108桶到2007年的11.9109×108桶,8年时间增长了1.32倍(表6-6)。中国石油进口量变化有3个较为明显的增长台阶,2000年、2004年和2008年(图6-5)。中国有如此强劲的石油进口需求,那么国际油价与其关系非常值得研究。
图6-5 中国石油进口量与国际石油价格变化趋势图(数据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世界石油交易价格相对较高地区代表为西德克萨斯和布伦特价格。以此为代表,与中国石油进口量的变化规律总体趋势比较。由此(图6-4)显示,总体趋势是世界石油价格不断上升,中国的石油进口量不断提高。但是2000年至2002年,随着布伦特石油价格降低,中国石油进口量却有所减少;2009年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石油价格下跌,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却一直快速增加。这可能与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陆续完工进入注油期有关。中国石油进口量变化趋势和世界油价相对较低的地区代表价格迪拜和福卡斯的变化规律与前基本相同。
从中国石油进口价格与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走势比较来看,2000年至2003年间,中国进口石油的平均价格基本与国际油价的最高值持平,以后该问题有所缓和(表6-7,图6-6)。但是这个平均价格是由不同品质的原油进口金额平均而得,若低质低价的原油进口的多,那么平均价格就会下来。所以这还不能说明中国原油的进口完全抓住了国际原油市场最低价格机会了,只是已有这种倾向。
表6-7 中国石油进口平均价格与油价变化趋势 单位:美元/桶
续表
数据来源:中国国土年鉴2001-2009;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09-2013;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注:平均进价由进口量与金额计算而得。
图6-6 中国进口原油平均价格与国际油价比较(数据来源:中国国土年鉴2001-2009,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09-2013,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中国石油进口量增加时国际油价就上升,当然这本身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这个现象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只要中国石油进口需求加大,国际市场就会提价;另一个方面也可以认为中国的石油需求对国际油价已经有了影响的力量。前者对于中国发展经济,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地位等都为威胁因素,后者则说明已有了影响市场的机会。所以应该想办法取措施,抓住该机会,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国际名声的提高。
中国CPI的上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该公式是根据2003—2008年石油信息解具有变量的公式的关键公式。
考虑到石油公司所获得的巨大利润以及由石油公司生产国获得的意外之财,油矿开权以及世界最具活力的组织所获得的基金对于反映MEGA利润理论应用就显得十分重要。欧佩克指出,世界石油生产国在2003年至2008年间生产的石油已经获得了1.9万亿美元的利润,这是根据布伦特原油价格估算出来的,那里的原油价格从2003年的29美元/桶涨到了2008年的145美元/桶。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观念,下面的MEGA利润公式就可以反映各个变量的意义:
(P08-P03) Q08=M08
式中,P08为2008年的原油平均价格;P03为2003年的原油平均价格;Q08为2008年生产的石油总产量(开到地面的石油桶数);M08为从2008年生产的石油所获得的巨大利润,代表着在2008年的每桶石油中获得的超级利润(或者是矿藏开权,或是庞大的资金)。
MEGA公式中的变量一个变量通常由一个或多个词或符号来表示,如“时间”或“>X>”。在巨额利润公式中,变量为:2003—2008年间的平均石油产量(以桶计)以及2008年7月的石油价格(以美元计)。:2008年以美元表示的每桶石油价格(平均值)称之为t08。虽然在英国伦敦的股票市场上标出了重要的原油价格,但我们还是选择布伦特原油价格作为参照物,因为布伦特原油价格是全球皆知的原油价格的表征。在选择这种原油价格来确定石油公司所获利润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鉴于不同国家的勘探开发作业的成本会导致每桶原油的价格出现4~6美元的偏差,以1998年的情况为例,当年的平均原油价格为10美元/桶。若用2003年的每桶原油价格,则为每桶29美元,这样就可使我们得出一个清晰而稳当的设。利用该公式的计算对于石油公司与作业者来说,二者的结果将是公平对等的。选择29美元/桶的油价进行计算的第二个正当理由是在该年之后,原油价格开始上涨。在2003年6月到2006年7月间,每桶原油的价格上涨了一倍有余,见下表。
这种油价大幅度上涨是难以用全球经济增长的原理来解释的。我们有理由认为,这种油价飙升的主要原因是欧佩克热切地希望一手遮天地垄断全球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而石油市场上又充斥着投机倒把行为所造成的。
因此,这一公式依然以29美元作为原油价格,并没有产生MEGA利润,但也并不意味着没有获利,用此价格公式来计算利息、开支、风险以及石油工业的作业情况等。因此,MEGA利润公式表明了三个重要因素利润、矿藏开权、资金。。
MEGA公司表征着石油公司的利润与开权或酬金之间的区别。石油公司的“超级利润”是由石油公司与石油生产国欧佩克成员之间分享的。顺理成章地,欧佩克成员就拥有了产量(QOPEC)份额以及常常相当于石油公司的 MEGA利润的开权。石油公司拥有一定数量的QOC,这可以使其不必在研发方面过多地投入资金并可弥补生产的费用。因此:
QOPEC+ QOC=Q
该公式可用于三个主要的石油作业公司。
(1)用于石油公司的Theo利润公式
该公式可用于那些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获得MEGA利润的石油公司,而这些石油公司又会将自己的所获利润与负担社会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而这也是社期望的。
因此,Mt代表着MEGA利润(MPt):
(P08-29)×QOC,r= MPt(2)
(2)用于石油生产国/或州的MEGA利润公式
该公式也可用于欧佩克的石油生产国。但是与石油公司为非石油生产国(NOPEC)所获得的开权不同,后者要进行投资而且会根据自由市场的规则去获得利润。欧佩克不进行投资,它们仅仅以被称为环境酬金或开权作为自己的收入来源,道理很简单——它们拥有可供油气勘探的土地。在一个平均分配情况中的MEGA利润公式系数为:
(P08-29)×QOPEC,t= SRt (3)
SRt代表着酬金或开权。
(3)用于非石油生产国石油进口国。的MEGA利润公式
石油价格的波动上涨使那些依靠进口石油的非石油生产国不得不依法支付高额费用。这些款额已经使的效益大大缩水并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动力大打折扣。该公式有助于确定非石油生产国最终必须为高涨的油价所支付的高额能源账单。Qt应该被超过正常支付水平的MCt取代:
(PC-29)×QM,t= MCt (4)
MEGA利润公式应用实例:
根据MEGA公式,欧佩克成员国从2003年29美元/桶到2007年的145美元/桶的油价获得巨大的利润,其中MEGA利润可达1.9万亿~2.1万亿美元以上2008年,欧佩克从石油大约获利1.5万亿美元。根据美国的顶级能源预测机构的预计,由于破纪录的高油价,欧佩克成员有望在2008年获利1万亿美元。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纯石油出口收入预计在2007年会飞涨45%,达到6760亿美元;到2008年将会达到9800亿美元;到2009年将会回落到8800亿美元,因为2009年的油价可能会有所下降。在人均计算的基础上,欧佩克的石油出口利润将在2008年的基础上增长43%,达到人均获利1636美元。欧佩克的成员们正在因全球强有力的石油需求和一路飙升的油价(达到创纪录的145美元/桶)而赚得盆满钵满。2008年,有些欧佩克成员(指6个最大的欧佩克成员)因石油出口的获利预计为:沙特阿拉伯—2550亿美元,阿拉伯联合酋长国—740亿美元,伊朗—650亿美元,尼日利亚—650亿美元,科威特—670亿美元,阿尔及利亚—600亿美元。。
据研究,我们发现了主要的石油生产者们的收支平衡的价格,它能够抵消所有花费在石油与天然气方面的投资。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它需要将原油价格稳定在47美元/桶的水准,以避免国家收入的亏损。沙特阿拉伯是中东地区最大的经济体,它的出口收入中90%来自石油与天然气销售。沙特阿拉伯的收支平衡价格是海湾合作委员会之间最高的,因为它们在油气勘探开发项目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石油资金被大量用于这些项目。在油价进一步下跌的情况下,如果继续对基本建设项目大力投资的话,就可能将当地的经济引导到危险的边缘。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能够在油价涨到24美元/桶时就使自己的国家财政盈利。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将在油价达到24美元/桶时获得国家收入的平衡,但若跌破这一水准,它们就会亏损。卡塔尔的收支平衡价格为32美元/桶。伊拉克拥有本地区最高的收支平衡价格。这个饱受战火之痛的国家所产的石油应达109美元/桶以上,方可使它的收支达到平衡。当收支平衡价达到57美元/桶以上时,阿尔及利亚就将实现财政的收支平衡。
由Theodore博士研发的MEGA公式颇具优势,而且可用于对石油生产者和油气作业者进行更多的产量分析与研究。
物价的上涨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总量上来讲,流动性压力比较大。广义货币超过了40万亿元,充裕的货币供给是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影响因素之一。
从结构上讲,影响这一轮CPI上涨的诱因是在年中猪肉价格的上涨。肉价的上涨又是因为2006年肉价过低,导致了生猪的存栏下降。另外是猪蓝耳病的影响使得价格上涨。这些都引起了肉价上涨,带动了整个CPI的上涨。
国际性的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对中国市场的输入性影响也是原因,首先是石油价格的上涨。石油价格从2003年的25美元一桶左右的价格到2007年最高峰值超过了100美元一桶。我国进口石油比较多,这对于国内的油价上涨、国内物价的上涨是有推动作用的。第二个方面,食用植物油价格上涨,2007年国际市场价格几乎上涨了一倍,国内价格涨幅低于世界上涨幅度。石油价格和食用植物油的价格都是刚性很强的产品,所以也是推动CPI上涨非常重要的结构性因素。总体上来讲,这一轮的通货膨胀有一种世界性的趋势。
这一轮的物价上涨既有总量原因,也有结构性的原因;既有国内的因素,也有国际性的因素和影响;既有需求拉动的因素,也有成本推动的影响,还加上市场的预期、财富效应等等,是一种综合影响推动的结果。所以,要控制物价的上涨,需要取多方面的措施,这些措施要收到成效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准确地说,在我们计算的CPI当中,是不直接包括商品房销售价格的,但是包含了居住类的价格。在居住类价格当中,包括了建房和装修材料,包括租房的租金,包括对公房的房租和私房的房租以及其他费用,也包括自有住房、房屋利率的变化、物业管理费用、维修费用等等,这实际上都是与房价密切相关的。
为什么在CPI当中不直接包括房价?首先,国际统计上大家都讲究可比,各国的CPI当中都不直接包括房价,都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像利率、建筑材料、房屋租金等等,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所以各国之间为了可比,必须要统一。第二,房屋的购买是一种投资行为,只有每年的日常消费才构成消费,因为房屋是耐用品,要至少消费50年或者更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