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油为什么不降价

WTI油价跌破85美元_油价大涨至85美元

一、国际油价大起大落,影响了包括钢材价格在内的初级产品价格走势。

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在2月份破百后,一路飙升至7月初的145.2美元/桶(WTI,下同),价格累计每桶上升了45美元,升幅超过45%,上涨速度令人咂舌。然而更令人惊奇的是自7月初油价开始下跌以来直至9月16日跌落至91.17美元/桶,累计下跌64美元/桶,跌幅达44%,这个跌幅是在短短的85天内实现的。国际油价带来的振荡显然没有结束,自9月中旬触底反弹,至9月22日已反弹至114.37美元/桶,每桶价格回升了23.2美元,累计升幅25.4%。纵观今年以来的国际油价变动,认为,这轮油价止跌反弹与美国救市以及美元加速贬值有关,并且导致初级产品价格的升降与之呼应。

尽管美国2季度经济增长态势不错,但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远没有结束,愈演愈烈的金融动荡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更多的不利因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表明,在持续的金融压力和居高不下的产品价格的影响下,今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增长进一步减缓将不可避免。即使出现增长反弹的趋势,但预计的经济复苏也不会很快到来。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9%,增速略低于7月份估计的4.1%。其中,美国经济今年预计将增长1.3%,与原先预测水平持平;欧元区经济预计将增长1.4%,增幅低于此前预计的1.7%。另据经合组织的预测,欧洲的经济增长减速的态势要严重得多,其中英国经济第二季度几乎没有增长,预计在第三、四季度将会分别收缩0.3%和0.4%,全年会有1.2%的经济增长。德国、意大利以及日本经济也停滞不前。经合组织预测G7的整体经济增长仅为1.4%。需求的降低对钢铁产品价格水平的影响十分明显,几乎没有人怀疑价格拐点的到来。据美国商务部的报告显示,美国8月新屋开工年率缩减至6.2%,为17年来的最低水平,连续第二个月下降。对于钢材的需求来说,美国呈现为下降的趋势。8月份钢材服务中心的库存在连续4个月保持增长之后首次下降,钢材库存达到1310万短吨,环比7月末下降0.2%,并且由于需求下降的原因,发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6.8%,环比7月份下降4.9%。

海运费价格自8月中旬加速下滑,截至9月中旬巴西至宝山的海运费价格已降至48.27美元/吨,西澳至宝山的海运费价格也降至16.25美元/吨,分别比今年峰值下跌了60美元/吨和34美元/吨,跌幅在45%以上,价格是自去年6月份以来的最低点,即是近十五个月以来的价格最低点。

从成本的因素以及降价的原因上分析,海运费价格的下跌还导致进口铁矿石到岸价格大幅度下跌。截至9月中旬,天津港进口63.5%品位的印度铁矿CIF平均价格已跌至132.5美元/吨,比7月初价格下跌了29.3%。铁矿石进口价格的明显下跌,一方面是国内库存充足而生产能力降低造成的需求降低,另一方面给即将开始的铁矿石价格谈判带来利好因素。据传巴西CVRD要求铁矿石价格再涨20%的“无理要求”被中国钢厂愤怒拒绝。但若真的使巴西妥协,看来难度还是不小,毕竟中国进口巴西矿的比重仍然很大。

国际废钢价格也出现了大幅度的回落。从CRU国际价格指数的变化情况,国际市场废钢、生铁价格指数从8月初的近500点直至降落到9月中旬的322点,累计下降了171点,下跌幅度达到34.7%。尽管从趋势上看,生铁、废钢价格指数与全球综合价格指数基本同步,但显然废钢价格与长材价格走势的重叠度更高,从成本支撑的角度分析,长材价格进一步下跌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二、国内钢材价格的大幅度降低,但从需求启动的趋势看,即使还没有触及底部,那么离反弹的趋势不会太久。但显然不能奢望反弹的幅度。6月中旬后逐渐形成的钢材价格全面、大幅下跌的走势,有望在10月份终结。国内经济形势减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钢材需求预计不会出现持续的收缩,有理由确信价格阶段性反弹将在10月份实现。

1、低合金方坯。

截至9月中旬,河北地区的低合金方坯价格降至4750元/吨,对比5月峰值,价格累计下跌了1000元/吨,跌幅达17.4%。较今年年初价格4300元/吨仍高出450元/吨。华东地区的方坯价格也有类似的跌幅。方坯由于工序上特点最能反映长材的价格走势。目前河北钢铁集团最新出台的9月份长材结算价格,线材平均价格降低了450元/吨、钢筋价格平均降低了400元/吨后,价格分别为4600元/吨和4750元/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钢坯价格10月份仍有下跌的空间。

2、高速Q235B普碳线材。

6.5mmQ235B高速普碳线材价格也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走势。对比二季度价格峰值6050元/吨,目前价格跌至4700元/吨,累计下跌1350元/吨,跌幅达22.3%。对比年初谷值4340元/吨尚有360元/吨的价差高度。华南市场近期走稳,然而华北和华东市场呈现为持续下跌的态势,河北钢铁集团的9月份结算价格政策提前为9月后期、10月初期的价格走向制定了一个底限。

3、二级钢筋。

16-25mmHRB335钢筋价格显然华东地区经历了惨痛的下跌区间。华北地区北京市场二级钢筋价格9月中旬跌至4950元/吨,虽比年初价格仍高620元/吨,但较今年峰值已累计下跌了850元/吨,价格跌幅达14.7%。钢筋跌幅小于线材,跌幅比线材低7.6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与线材的相对趋紧。钢筋、线材的走势是需求降低导致价格下滑的最为明显的市场效果,就是在全国钢筋、线材产量增长为负增长且出口数量明显增加的情况下,需求的萎缩是造成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蓝鲸钢工作室预计10月份,随着工地的开工量的增长,预计价格可能会有一波上涨的行情。

3、普碳中厚板。

20mmQ235A/B普碳中厚板价格下跌幅度更加明显,广州市场目前价格已探低至5550元/吨,比二季度价格峰值6800元/吨累计下跌了1250元/吨,跌幅达18.4%。在最近30天的时间里,北京中板跌幅最剧,价格累计下跌了1120元/吨,跌幅几乎是同期上海、广州中厚板跌幅的2倍,跌幅达17.8%,比上海、广州价格跌幅分别高8.3和6.4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经过此轮惨跌,中厚板与线材、钢筋的价格差被缩小了150元/吨,中厚板峰值分别比钢筋、线材峰值高750元/吨和1000元/吨,而目前的价格差仅分别为600元/吨和850元/吨。

4、热轧卷板。

热卷价格走势在进一步地向钢筋、线材靠拢,北京热卷峰值6050元/吨,与线材峰值相同,但跌价时间显然要晚一些,跌价幅度高达1050元/吨,跌幅为17.4%,它的谷值与钢筋价格仅相差50元/吨。预计10月份热卷价格仍会有进一步的下跌走势,主要原因在于它目前与线材的价差达300元/吨,显得有些稍高。

5、冷轧薄板。

上海市场1.0mm冷轧薄板价格经历了最大的下跌过程,由峰值7480元/吨,一举下跌了1380元/吨,跌幅达到18.4%,同中厚板的跌幅相同。与线材、钢筋下跌的原因是相同的,但更为重要的因素是镀锌板以及彩涂板价格的大幅度下跌对冷板价格形成的挤压因素,相比它们的降幅来说,冷板价格下跌幅度并不令人吃惊。对于后市,我们看到目前冷轧薄板的市场价格仍比年初价格高500元/吨,同时国际市场冷轧薄板的跌幅并不明显,尽管也有5-6%的跌幅,但比起国内市场的跌幅来说,有些显得微不足道了,因此,蓝鲸钢工作室认为后期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的拉动和支撑因素仍值得期待。

6、镀锌板。

上海市场1.0mm镀锌板价格累计跌幅达1330元/吨,跌幅为17.4%,目前价格为6300元/吨,比年初价格谷值高850元/吨。镀锌板价格的高度很大程度上源于汶川地震后阶段性的短缺所致,但地震所需的结构的变化,使镀锌板需求有利明显的减少,它的下滑还直接带动了冷轧薄板价格的下跌,这一点可以从价格差的走势得到证实,镀锌板价格峰值比冷轧薄板高150元/吨,谷值高200元/吨,价格差基本保持稳定。

7、彩涂板。

上海市场彩涂板价格跳水幅度与镀锌板基本一致,累计跌价幅度为1330元/吨,但由于价格峰值高度的不同,使其跌幅仅为14.1%,比镀锌板跌幅低3.3个百分点。峰值价格差为1770元/吨,谷值仍然保持了这个差距。

石油为什么不降价

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在给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成为世界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一个焦点。基辛格曾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我国是石油生产大国、消费大国、进口大国,石油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对石油的需求增势明显,但我国石油匮乏,产量增幅有限。在可再生能源或新能源不能取代石油作为人类主要能源的一段时期内,满足国内需求势必依靠大量进口国外石油。因此,加强石油供需形势研究,为国家制定能源宏观调控政策提供理论支撑,有助于保障我国石油持续、有效供应,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一、国内外状况

(一)世界石油状况

世界石油储量总体呈增长趋势。截至2009年底,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817亿吨,比上年增加0.1%;按目前开水平,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还可供开45.7年左右。世界石油储量分布相对集中,地域分布极不平衡(表1)。石油储量较为丰富的地区是中东、欧亚大陆、非洲和中南美洲,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6.6%、10.3%、9.6%和14.9%。其中,欧佩克石油储量为1404亿吨,占世界石油储量的77.2%。沙特阿拉伯是世界石油储量最多的国家,占世界总量的20%;其次是委内瑞拉、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分别占世界总量的13%、10%、9%、8%和7%,以上6个国家石油储量合计占世界总量的67%。

表1 2009年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及分布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10,6

注:*表示储比不详。

(二)我国石油状况

我国石油储量相对匮乏,储量增长缓慢。2009年,我国石油剩余可储量21.6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19%,人均占有储量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我国油气潜力较大,待发现和探明的较丰富,但其勘查难度不断增大,致使我国石油剩余可储量增长缓慢。按目前开水平,我国国内现有石油剩余可储量约可供开12年。我国石油剩余可储量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新疆和渤海、南海等近海地区。其中,黑龙江、新疆、山东、河北、陕西5省(区)和渤海地区合计占全国储量的73%(表2)。从具体油田来看,我国石油剩余可储量主要分布在大庆、胜利、天津、长庆、新疆、吉林和辽河,这7大油田剩余可储量占全国总量的70%左右。

表2 2009年我国石油储量及分布单位:万吨

二、国内外生产状况

(一)世界石油生产状况

综观20世纪世界石油生产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特点是直线上升,1900年世界石油总产量为2043万吨,1950年达到5.38亿吨,50年间增加了25倍,年平均增加约1000万吨。第二阶段,特点是稳定增长,1950~19年间,世界石油产量出现了质的飞跃,年均增加11078万吨,并在17年首次突破30亿吨。第三阶段,特点是缓慢增长,进入80年代后,世界石油生产进入缓慢增长阶段。2009年,世界石油产量38.2亿吨,与2008年相比下降2.6%。

世界石油生产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石油年产量达11.6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30.3%。其中,沙特阿拉伯是该地区石油产量最高的国家,石油年产量达约4.6亿吨;伊朗次之,达2.0亿吨。其次,欧亚大陆石油年产量为8.55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2.4%。其中,俄罗斯是该地区石油产量最高的国家,年产量达4.94亿吨;挪威和英国生产能力日渐减弱,产量呈现回落的趋势。其他依次为北美洲、非洲、亚太地区和中南美洲,石油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16.5%、12.0%、10.0%和8.9%(表3)。

表3 2004~2009年世界石油生产分布情况

续表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10,6

石油市场集中度较高。据美国《石油情报周刊》公布,世界10大石油公司(表4)占有储量合计779.4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43%;产量合计15.8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0%;炼油能力合计14.9亿吨,占世界总炼油能力的33.7%;油品销售量18.2亿吨,占世界总销售量的48%。10大石油公司中,国家石油公司占4位,美国石油公司占3位。

表4 2008年世界10大石油公司储量产量情况单位:万吨/年

数据来源:petroleum intelligence weekly,2009,12,1

(二)我国石油生产状况

我国石油生产大致经过了6个阶段:起步阶段(1950~1954年),石油年产量由12万吨增至68万吨;战略展开阶段(1955~1957年),在我国大陆共发现6个油田,石油年产量增至187万吨;战略重点东移阶段(1957~1958年);战略性突破阶段(1958~1965年),石油年产量增至834万吨;石油年产量增长加速阶段(1966~18年),总计发现油田91个,形成一大批石油开发基地,石油年产量以年均18.6%的速度增长,18年石油年产量突破亿吨大关,跻身于世界主要产油大国行列;缓慢增长阶段(1980年以后),主要原因是大庆、胜利、辽河等东部主力油田均已进入开发中后期,单井日产量下降。2009年,我国石油产量为1.89亿吨,比2008年下降0.4%,占世界总产量的4.9%,居世界第五位(图1)。

图1 1991~2009年我国原油产量—消费量变化

三、国内外消费状况

(一)世界石油消费状况

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石油消费量有所下降,消费地区比较集中。全年世界石油消费量共计38.82亿吨,比上年减少1.7%。北美地区、欧亚大陆和亚太地区是石油消费较为突出的地区,石油消费量达31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81%。美国是世界头号石油消费大国,消费量达到8.43亿吨,占世界总量的21.7%。其次是中国、日本、印度、俄罗斯和德国,分别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0.4%、5.1%、3.8%、3.2%、2.9%。石油消费增长较快的国家有沙特阿拉伯、中国和印度,分别比上年增长9.4%、6.4%、3.4%。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日本、加拿大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石油消费量有所减少(表5)。

(二)我国石油消费状况

我国石油消费量持续增长,需求潜力巨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加速,汽车和航空业蓬勃发展,有效地带动了我国石油消费的持续大幅增长。“八五”期间我国原油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4.82%,“九五”期间原油消费量年均增长率达到7.36%,到“十五”期间原油消费量年均增长率达到7.77%。2009年石油消费量达4.05亿吨,比上年增长3.3%,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0.4%,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从人均情况看,目前我国人均石油消费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0%~45%,石油消费需求潜力巨大。

表5 2004~2009年世界主要消费国石油消费量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10,6

四、国内外贸易状况

(一)国际石油贸易状况世界石油贸易持续增长,以原油为主。2009年,世界石油贸易总量为26.06亿吨。石油出口较多的地区是中东、前苏联、西非、北非和中南美洲,分别占世界出口总量的35.1%、17.2%、8.4%、5.2%和7.0%。从数据上看,除前苏联、中南美洲和亚太地区石油出口呈现上升趋势外,其他地区石油出口均不同程度地降低。尤其以中东、北非、墨西哥降幅最为明显。进口石油较多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和其他亚太地区,分别占世界石油进口总量的21.7%、25.5%、8.1%、9.7%和13.7%。美国石油进口量大,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来出现大幅下滑,进口来源广泛,进口地比较分散;日本石油进口呈现小幅回落的趋势,进口来源较集中,主要来源于中东地区,占其进口总量的85%;可能是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欧洲石油进口量近两年出现下滑,进口来源主要是前苏联,占其进口总量的52.2%(表6)。

表6 2004~2009年主要国家和地区石油进出口状况单位:亿吨/年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10,6

(二)国内石油进出口贸易状况

我国石油进口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进口地集中度较高。2009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首次突破2亿吨,比上年增长9.7%,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石油进口国之一。从地区来看,我国进口原油的主要来源是中东和非洲,两地区合计占进口总量的77.9%。具体到国家,我国原油进口国主要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俄罗斯、苏丹和阿曼,6国合计占进口总量的67%。从表7可以看出,我国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石油增势明显,进口潜力巨大;从委内瑞拉进口石油量不大,有待进一步挖潜;从俄罗斯进口石油量突然增加,在稳定的基础上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表7 2005~2009年我国原油进口主要来源

续表

资料来源:国际石油经济,2010(3)

当前我国石油进口安全主要面临的问题:进口主要来源国潜力不大,合作空间有限。从当前来看,安哥拉、阿曼和苏丹3个进口主要来源占我国原油进口量27%,但这3个国家石油有限,基本达到了我国从其进口石油的极限。安哥拉石油储量18亿吨,占世界储量的1.0%,储比为20.7年,2009年产量0.87亿吨,占世界产量的2.3%,出口中国量占其本国出口总量的37%,占中国进口原油的15.8%(数据来自BP和国际石油经济)。阿曼石油储量8亿吨,占世界总量的0.4%,储比18.9年,2009年产量0.39亿吨,出口中国占其本国出口总量的30%,占中国进口量的5.7%;苏丹石油储量9亿吨,占世界总量的0.5%,储比37.5年,2009年产量0.24亿吨,出口中国占其本国出口总量的51%。

五、石油价格走势分析

国际石油市场形势扑朔迷离,油价起伏跌宕(图2)。综观最近几十年的国际石油价格可以发现,其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并可据此将国际石油价格变化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各个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①13年之前,超低价格时期。这一时期内,国际石油市场基本处于供大于求的阶段。②13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两次石油危机导致石油价格不断攀升。这一时期内,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供需状况开始发生逆转。③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主要石油消费国抑制油价上涨的各项措施初见成效,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回落。④2000年以后,油价进入新的上涨期。2003年初,布伦特每桶油价突破30美元,全年油价平均为28.83美元/桶。2004年,国际油价再度大幅上扬,WTI价格一度突破55美元/桶,不断刷新历史纪录,2008年WTI平均价格达99.67美元/桶,最高突破140美元/桶。

2009年国际油价走势摆脱低迷,在震荡中上扬(图3)。2009年国际油价运行的特点,一是受到2008年下半年国际油价的下降影响继续走低;二是从3月份开始至上半年末,油价一路飙升;三是下半年国际油价忽高忽低,但最终走出了大起大落的行情,稳定在70~80美元/桶之间。尽管全球石油需求全年呈现负增长,但由于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运行效果好于预期,加之美元贬值促使了油价回升,以及国际投机资本的介入,加剧了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由于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的石油消费国家经济复苏势头低于预期,世界石油价格仍可能出现波动。

图2 1991~2009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

图3 2009年原油价格走势注:本价格为库欣WTI原油现货离岸价

六、结论

(一)世界石油供需趋势

21世纪以来,世界石油市场发生了根本性和结构性的变化,需求增长超过供应增长,供需矛盾日益深化。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伴随世界经济的衰退,2008年,世界石油需求量有所回落,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与此同时,国际油价也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降幅历史罕见。进入2009年,国际油价在震荡中回升,尽管石油消费量继续下降,但世界石油需求总量依然很大。

未来世界的石油供应将面临很大的压力。尽管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且随着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对能源的工业需求和消费需求有所减弱,但长期来看,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仍将继续增长。然而已发现的剩余石油储量主要分布在少数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加强对的控制,世界石油储量和产量增长乏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对石油的勘探开发投资相对不足。深水、非常规石油的勘探和开发已经进入应用阶段,但由于技术因素,成本还很高,其他替代液体燃料的发展因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很难快速顶上。此外,不时显化的地缘政治矛盾也对当前脆弱的供应关系形成了挑战。与此同时,世界一些新兴经济体出现,他们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制造业发展迅速,对能源的需求依然坚挺;并且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低碳技术的不成熟,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世界对石油的需求仍将持续增长。

(二)我国石油供需趋势

1.我国石油消费量预测

(1)预测思路及预测背景数据来源

矿产是工业的基础,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石油消费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分阶段、不考虑经济结构变动等因素,仅用数学工具或情景分析进行经验外推,无法达到较好的预测效果。基于此,本预测用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基本思路如下:首先,根据先期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得出经济增长与石油消费的一般规律;其次,对当前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判断,即当前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时期,根据此阶段能源消耗同经济增长存在“线性”关系的一般规律,以此为依据建立石油消耗的“线性”模型;接着对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做出基本判断,并给出最为可能的发展情景,代入模型进行预测;之后回归到石油消耗的一般规律,即在人均GDP达到12000美元左右时,快速工业化阶段完成,确定模型的有效期限;最后考虑科技进步和循环利用的影响,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

(2)预测方法及结果修正

考虑到科技创新和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的再循环利用等,未来石油使用效率将会大大提高,替代能源将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从而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鉴于科技发展难以量化并体现在预测模型中,需对预测结果进行必要的修正。

(3)预测结果

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国民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仍将处于高位,经济结构逐步调整,城镇化率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等基本现状,预测未来10~15年,我国石油及其他能源需求仍将沿着近线性轨迹增长。

根据预测分析(表8),结合科技创新和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的再循环利用等影响因素对结果进行修正。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将突破40亿吨标准煤;到2015年、2020年、2030年,石油需求将分别达到5.6亿吨、6.5亿吨、6亿吨。石油消费量在2020年前后达到峰值。这是由于我国目前处在快速工业化发展阶段,石油需求量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继续增加。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低碳能源经济的发展,石油消费量下降成为必然;另外,我国石油储量的局限性以及世界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扬,促进石油消费量的下降,加快了提高能源利用率技术的发展和对替代能源的开发。

表8 我国能源消费趋势预测单位:亿吨标准煤

(1)①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研究所(2010年)通过消费强度法、人均对比法和部门分析法得到的结果经综合评估后得到;

(2)②来源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2009年)《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

(3)—代表没有预测数据。

2.小结

我国石油的供需缺口将会进一步扩大,经济增长与能源供应的矛盾日益凸显。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还刚刚起步,实质性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在未来的几年里,我国对能源的强劲需求是毫无疑问的。与此同时,我国东部主力油田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稳产难度越来越大,已出现总量递减趋势,全国原油产量的稳定和增长将主要依靠西部和海上油田的增产。目前,我国石油生产仍处于上升时期,但受条件的制约,产量增长十分有限。

(周海东)

中石化、中石油集团内部人士10月28日在接受记者访时均表示,期望成品油价格能尽快下调,因为“尽管目前可以多赚一点钱,可市场需求却在减少”。他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出台新的定价机制,使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这话听起来,好像是国家不让他们降价,他们自己是想降的!

国际油价从今年7月11日每桶147.27美元跌到现在的60美元不到,只经过短短的4个月,就跌去了约60%。国内成品油价格却纹丝不动,我国目前的成品油批发价和零售价换算成国际油价,也就是85美元至90美元/桶之间,而现在国际油价已跌破60美元/桶,国内外油价已处于“反倒挂”的格局。美国国内汽油零售现价相当于每升人民币4.43元,比中国国内93号汽油零售价每升低1.66元。

在国际油价狂飙的日子里,中石油、中石化的涨价呼声甚高。当时由于国内外油价倒挂的确使中石油、中石化亏损严重,日子难过。为此国家非但批准了国内油价上涨,且财政拨款对中石油、中石化巨额补贴。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合理的。可是,当国际油价急剧下滑之时,主宰中国石油市场的中石油、中石化也应该降价。记忆中,每当国际油价上涨之时,中国国内总是跟着涨的,然而当国际油价下跌时难道就不跟着跌?从市场经济的原则看,这是毫无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