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么判断原油价格的涨跌?

2.国内油气趋势预测研究现状

3.怎样用AS-AD模型分析最近的石油危机和大萧条

4.国际油价波动分析与预测的目录

5.国际原油价格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6.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方法

7.利用AD-AS模型,说明原油价格的上涨对经济的影响

石油 预测_石油价格预测模型

合理油价的经济分析

1998年的油价暴跌和1999年的油价暴涨,完全冲破人们的预期,动摇了原来油价预测的基础模型。当油价跌至10美元/桶 中国油价与美国影响 大幅度降低 目前约为6.2美元一桶。

人们却有种种理由认为油价还会下降,而当油价高达34美元/桶时,人们又在讨论油价的上升空间。在油价突破人们一道又一道心理防线的时候,大家不由得需要反思油价能不能够预测,这就是所谓有没有“合理油价”的问题。

税收比例约为三分之一

我是千辛万苦找的资料 帮我 纳

怎么判断原油价格的涨跌?

一、阶段划分

20世纪早期,就有一些学者对油气未来的发现状况和产量进行了定性的判断,可以视为油气趋势预测的雏形,近100年来,大致经历了个人主观判断阶段(20世纪早期至50年代)、应用数学模型开展定量预测阶段(20世纪60~80年代)和综合预测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个时期。

(一)个人主观判断阶段

这一阶段始于20世纪早期,主要是部分地质学家对美国或世界油气状况的主观判断以及对未来的估计。1906年,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第三任、著名的油气专家I.C.怀特曾在白宫的州长会议上就美国的油气作了发言,他估计美国的石油最终可储量为100×108~250×108bbl之间,将在1935~1943年间用尽。1919年,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总地质师DeWhite认为:“(世界)石油生产的高峰将很快过去,很有可能在三年内”。1920年5月,另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美国地质局的总地质师普拉特,对美国的石油最终可储量作了预测,他说:“由于储量不断被出,美国产量的高峰期很快一掠而过,可能是5年,也可能只有3年”,但是实际上,1920~1930年的10年间,美国已生产了70×108bbl石油,另外还增加了剩余可储量64×108bbl。这些著名的石油专家对油气及生产的悲观论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局限性,但也反映了世界油气勘探开发早期由于油气地质规律的认识、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人们对油气蕴藏状况和发现过程的认识比较肤浅。

(二) 应用数学模型开展定量预测阶段

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地质学家们尝试运用数学模型对油气趋势预测进行定量研究。M. K. Hubbert 是美国著名的石油地质学家,他开创了石油峰值理论的模型研究。1949 年,他在 “Science”上发表了文章 “Energy from fossil fuels”,提出了矿物的 “钟型曲线”问题。1956 年,Hubbert 与 USGS 合作,分析并预测了美国的石油生产趋势。其预测结果显示,美国本土的石油生产将在1966 年至11 年达到高峰期,而事实验证了他的预测。Hubbert 于 1962 年利用实际资料拟合逻辑斯谛曲线的方法,得到可以用于预测累积产量和最终可储量的模型,该模型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并被命名为 Hubbert (哈伯特) 模型。此后,Hubbert 将其模型发展应用于探明可储量的发现规律和最终可量的预测,并应用于北美及其他地区可量的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后,Albert Bartlett,Colin J. Campbell,Cutler J. Cleveland,KennethS. Deffeyes,Richard Duncan 等对哈伯特曲线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利用哈伯特曲线对世界油气储量和产量的增长趋势开展了预测研究。

其他学者,如 J. J. Arps,M. Mortada,A. E. Smith 等也曾应用概率统计学原理,建立了动态勘探发现模型,并应用于美国最终可量的预测。

此外,得到广泛应用的预测模型还有龚帕兹模型,以及基于概率论和统计学理论的随机模型,如威布尔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等。

(三) 综合预测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由于油气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的、跨国石油公司和一些学术研究机构开展了大量的油气趋势预测的研究。研究的内容越来越广泛,方法手段越来越多样,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复杂; 研究的目的也不仅仅局限于学术上的探讨,更多的是为国家或组织、石油公司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二、预测模型

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用定性判断和数学模型定量预测,比较常用的模型是哈伯特模型。哈伯特模型是指任何油田的开都遵循一个钟形走势,开始平缓增加,然后急剧上升,到顶点保持平稳,最后急速下滑。

地质学家 Jean Laherrere 在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石油储量和产量的增长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之后,认为排除政治或其他方面影响,产量的增长曲线将会是储量增长曲线的镜像,产量高峰与储量发现高峰有一种 “滞后对应”的关系。另外,他还研究了Hubbert 曲线对石油产量的预测功能,指出单个的哈伯特曲线可能对美国石油产量这样只有一个高峰形态的情况适用,大多数油气田受石油地质条件、勘探开发技术、经济因素和政策法规的影响,其油气储量和产量往往呈现 “多峰”的特点,需要用多旋回哈伯特模型来拟合与预测。1999年,Al-Jarri和Startzman将单旋回哈伯特模型发展成多旋回哈伯特模型,并在2000年利用多旋回哈伯特模型对世界天然气供应进行了预测。

此外,得到广泛应用的预测模型还有龚帕兹模型,以及基于概率论和统计学理论的随机模型,如威布尔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等。

三、预测实例

(一)USGS2000年世界石油评价

在USGS2000年世界石油评价中,既预测了待发现的油气量,又用美国本土石油储量增长经验的模拟模型,预测全球油气储量增长潜力。结果表明,世界范围内已探明常规石油可储量为1734×108t,1995~2025年已知油田储量增长1000.1×108t,未发现量为1286.2×108t,总计4020.3×108t。其中中国已探明石油开储量为25.1×108t,已知油田的储量增长26.8×108t,未发现量为20×108t,总计71.9×108t,分别占世界的比例为1.45%、2.68%、1.56%、1.79%。

(二)EIA对世界石油产量预测

美国能源情报署(EIA)根据USGS在2000年对世界常规石油的评价结果,按照USGS世界常规石油3种预测值(2248×109bbl、3003×109bbl和3896×109bbl),考虑4种世界石油产量的年均增长率(0%、1%、2%、3%)预测了12种结果(图2-1-1)。

图2-1-1 EIA对世界石油产量的预测图(EIA,2000)

(三)石油峰值的研究

石油峰值是指全球石油产量的顶峰,实质上是研究石油枯竭问题。石油峰值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储量、产量及各作业量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目前,全球石油峰值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四种:一部分地质学家认为会出现在最近的15年;有些学者认为会出现在多年以后,比如Odell认为应该出现在2060年以后;IEA,EIA,Exxon,WETO study,DTI等能源组织或石油公司认为石油峰值不可预见;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石油峰值不会出现。

对于世界石油的问题,可以分乐观派和悲观派。乐观派主要有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BP公司等代表和石油公司的组织,悲观派主要有石油峰值研究会(ASPO)等代表地质工作者的组织。

乐观派的专家学者认为世界常规油气是丰富的,如果考虑技术进步的因素,更是没有问题。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在第16届世界石油大会上公布的《2000年世界油气评价》,世界常规石油最终可储量为4109×108t,比上次预测有了大幅度的增加。USGS的世界能源工程项目主任Thomas Ahlbrand坚持高产稳产概念,不相信即将来临的石油峰值,并举例英国北海油田过去20年中屡次违背钟形曲线式样规律,认为石油时代远没有结束。BP公司的年度统计资料近年来每年公布的石油储比数据都在40年左右。

美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发表报告称,目前全球还有大约3.74×1012bbl原油剩余,按照目前的消耗量计算,足够人类使用122年。报告还认为,全球石油产量要到2030年才达到顶峰,而顶峰之后石油产量不会骤然下跌,而会经历一个“有起有落”的过程,然后再缓慢减少。报告认为,石油产量将在21世纪下半叶才会出现永久性的下降,而且这个日期有望通过发现新的油田、技术发展、能源储备和利用其他能源来获得推迟。在此之前,石油产量有望维持在一个较高和平稳的水平。

埃克森—美孚等石油公司认为,在常规油气之外,全世界的重油、油砂和页岩油储量大约为7×1012bbl,与常规石油储量大致相当。只要发现其中20%的,就将超过迄今为止全世界1×1012bbl的常规石油产量。例如,加拿大油砂中蕴藏的石油估计多达1750×108bbl,比伊朗或伊拉克的储量还要高。

而悲观派对世界石油前景并不看好。ASPO认为,以BP为代表的石油公司高估了世界石油探明储量。2003年底,BP公布的世界石油探明储量为1148×109bbl,而ASPO估计的数字为780×109bbl,两套数据差异很大。ASPO认为由于石油量是有限的,所以峰值过后,石油产量就会不可避免地下降;具体来说,在100多个石油生产国中超过石油峰值的国家大概有64个,包括美国、俄罗斯、英国、挪威、印度尼西亚等,比如美国的石油峰值大概出现在11年,英国石油峰值大概出现在1999年,世界常规石油产量峰值在2005到2006年到来,而包含常规油、深海油、极地油、重油和天然气液的广义上的石油,其产量峰值年在2010年左右。

国内油气趋势预测研究现状

一、原油价格走势图主要从K线,KDJ,boll线,MACD出发,结合小时线 4小时线进行分析。如果做的是超短线的就看5分钟线和15分钟线。K线判断:1小时4小时日线如出现了较大的阳线,那么比较有效的支撑就有大阳线的底部、中部和顶部,可以作为参考,其中日线尤其重要。boll判断:小时线,4小时线,日线的boll上轨都是近期有效的阻力 boll下轨则作为近时间段有限支撑,最好就是boll和4小时结合。

二、支撑位压力位的判断方法。这在原油上绝对是重点,因为原油不看大盘,没有庄家,也没有成交量参考,所以在支撑位和压力判断方面。全世界的投资者都看得非常重要,因此原油支撑位和压力的判断准确性也比炒股判断的准确性要高得多。支撑位和压力位的意义是当原油价格到了这个位一般就会反弹,如果要直接突破这个位就还会继续走,判断支撑位、压力位的理论上讲方法是很多的,但在这里本人只介绍几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行了,因为如要判断方法讲得太多会让大家做交易无从下手,一个是整数位如4500,4600,4700等等是支撑位和压力位,二是是前期的最高位和最低位是支撑位和压力位(这个在K线图上可以看到)。一般在操作上,做交易的本人见议最好在支撑位和压力位附近下单比较安全。例如,原油从高位跌到了支撑位4500附近,哪么你可以做多,哪么止损可以在4480下方,如果行情破位止损,亏损也不会太多的。反过来讲,如果行情直接下冲破了4580,哪么你就可以做空,行情还会跌的,但要等回调后再做空,这时你反手做空一样可以赚回来。当然,相反在压力下方做空,和突破压力位做多道理是一样的,我就不多讲了。包括你赚钱的目标都可以考虑在支撑位和压力附近的,比如我从4500做多,哪么涨到了4600,这就是个压力位,我也可以考虑在这个位附近平仓了结。因为原油的支撑位和压力的确是非常准的。

三、美元指数。美元指数是影响原油涨跌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美指数的涨跌跟原油的涨跌方向是相反的,在行情软件的左下角可以看到美指数的变化的,当然美指数也是有走势图和技术指标的,有时候大家看黄金的行情无法判断涨跌的时候,可以直接看美元指数走势和技术指标判断也是一样的,方向与原油的走势是相反的(当然影响原油价格的因素也不只是美元,所以这个判断也不是绝对准的)。另外就是原油连续,它与原油的涨跌方向是相同的,它也是影响原油涨跌的一方面因素。当然本人认为美指才是最主要的因素。

四、经济数据和政策因素了。数据以美国的经济数据为重点,判断方法其实很简单的,例如这个数据显视美国的经济利好,说明美元就要涨,原油就要跌,相反数据显视美国的经济不好,哪么说明美元要跌,原油要涨,所以这些都是围着美元转的,看数据主要是看这个数据对美元是利好还是利空,因为原油和美元是相反的嘛。能判断美元就可以判断原油了,另外还有原油的供求关系也是很重要的了,例如政策和数据显视全求经济有不好哪么就会有很多人买原油了,说明原油就要涨了。

怎样用AS-AD模型分析最近的石油危机和大萧条

一、研究阶段

国内对油气趋势预测的研究可以分为起始阶段(20世纪80年代)、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未来也将朝综合预测的方向发展。

(一)起始阶段

国内对油气发现趋势的预测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士翁文波先生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翁文波先生于年出版的专著《预测学基础》,认为任何都有“兴起—成长—鼎盛—衰亡”的自然过程,油气的发现也有类似的规律,基于此理论思想提出了泊松旋回(PoissonCycle)模型。该模型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预测油气田储量、产量中长期预测模型,通常称之为翁氏模型,可以对某一油区、国家或组织全过程的产量进行预测。翁先生于1991年出版了英文版本专著“Theory of Fore-casting”,该书将泊松旋回更名为生命旋回。此后,国内的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开展了大量的油气发现趋势的研究,由于统计分析与理论研究工作的深入,在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二)发展阶段

以陈元千教授为代表继承并发展了翁先生的预测理论,并在油气田储量、产量预测及中长期规划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1996年,陈元千教授完成了翁氏模型的理论推导,并提出了求解非线性模型的线性试差法。由于原翁氏模型是在模型常数b为正整数时理论推导结果的特例,故将此结果称之为广义翁氏模型。此外,陈元千、胡建国、张盛宗等还提出了威布尔(Weibull)模型、胡—陈—张(HCZ)模型、胡—陈(HC)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瑞利模型、广义I型数学模型以及广义Ⅱ型数学模型。黄伏生、赵永胜、刘青年提出了t模型,并由胡建国等完成推导。陈玉祥、张汉亚将经济学中的龚帕兹(Compertz)模型也应用于石油峰值问题的研究。

二、预测模型

综合对比国内外10多种关于石油峰值理论定量研究的模型,大体分为如下3类:基于生命有限体系的生命模型,如:哈伯特模型、广义翁氏生命旋回模型和龚帕兹模型;基于概率论和统计学理论的随机模型,如威布尔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瑞利模型和t模型;基于生产实践和理论推理的广义数学模型,如HCZ模型、HC模型、广义I型数学模型和广义Ⅱ型数学模型。

三、研究实例

(一)我国石油储量、产量的趋势预测

1.石油地质储量的预测

国内不同机构或学者利用不同的方法对今后石油探明储量的增长趋势进行了大量的分析,普遍认为未来20年我国石油的年均探明地质储量为7×108~8×108t(表2-2-1)。

表2-2-1 我国石油探明地质储量预测对比表

其中,贾文瑞等用了翁氏生命旋回和费尔哈斯两种模型对今后石油探明储量的增长趋势进行分析。用翁氏生命旋回法测算1996~2010年预计可新增石油探明储量105×108t左右,即年均新增储量为7×108t左右,而且大概在2010年以后,年增探明储量将逐步明显降低。沈平平等人2000年预测2001~2010年中国石油年增探明储量的规模保持在6×108~7×108t。国家石化局预计“十五”期间石油年均新增储量6.44×108~6.9×108t,2006~2015年期间石油年均新增储量为7×108~7.3×108t。钱基在2004年预测,中国的新增石油储量峰值将在18~22年后到来,比美国晚50年左右。从一般含油气区的规律看,产量峰值期比储量峰值期滞后约15~20年。预计中国国内在储量峰值期到来前(2020年)将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160×108~200×108t。张抗、周总瑛利用逻辑斯谛模型、经验趋势法和灰色系统模型预测了近中期我国石油储量增长情况,2001~2005年期间累计新增探明储量35×108~38×108t,2006~2010年期间累计新增探明储量32×108~35×108t。郑和荣、胡宗全2004年预测在未来的20年内每年可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9×108t左右,共可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80×108t左右。

《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战略研究》报告认为,我国石油尚有较大潜力,20年内(2005~2025)储量将稳定增长,发现石油可储量5000×104t以上大油田或油田群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其中,东部地区石油储量增长基本稳定,年新增探明可储量0.6×108~0.8×108t,西部地区年新增探明石油储量可保持在0.5×108~0.6×108t左右。

2.石油年产量的预测

国内对我国石油产量的增长趋势也进行了大量的分析预测,总体认为产量高峰在2×108t左右,高峰出现时间在2010~2020年。

《中国石油发展战略研究》预测我国石油产量高峰期将在2015年前后达到2×108t左右。贾承造2000年预测我国石油产量高峰约1.7×108~2.1×108t左右,高峰值将出现在2010~2020年。

《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战略研究》报告预计未来20年石油产量将逐步形成西部和海上接替东部的战略格局,从而保持全国石油产量的稳定增长。预计到2010年,我国东部油区年产油0.89×108~0.96×108t,2020年产油0.76×108~0.85×108t;2010年,我国西部油区产量将上升到0.51×108~0.55×108t,2020年将上升到0.68×108~0.75×108t;预计2010年海域石油产量将上升到0.36×108~0.39×108t;2020年达到0.37×108~0.41×108t。2020年全国实现原油产量1.8×108~2.0×108t是有把握的。

国土部油气战略研究中心2003年预测,2005年我国原油产量1.75×108t,2010年原油产量1.8×108~1.9×108t,2015年原油产量1.8×108~2.0×108t,2020年原油产量1.7×108~1.9×108t。

(二)我国天然气储量、产量的趋势预测

张抗、周总瑛等在2000年总结了国内不同研究机构对中国近中期天然气储量与产量增长预测(表2-2-2、表2-2-3)。

表2-2-2 国内不同研究机构对中国天然气储量增长预测表 单位:1012m3

表2-2-3 国内不同研究机构对中国天然气产量增长预测表 单位:1012m3

李景明等根据1991年以来的天然气储量增长态势,综合考虑中国天然气地质条件和勘探前景,利用翁氏旋回法、龚珀兹法、历史趋势法等预测,2001~2015年共计可新增天然气可储量2.95×1012m3,年均增加可储量1839×108m3。按照2015年年产1000×108m3的产量方案计算,届时中国天然气的储比仍可保持在30∶1以上。天然气储量增长的主体仍然是7大盆地。

钱基预计到2020年,国内可以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8×1012~10×1012m3。

《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战略研究》报告认为,我国天然气比较丰富,正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大型气田将不断发现。估计2004~2020年共计可新增天然气可储量3.13×1012m3,年均增加可储量1839×108m3。到2020年底我国天然气可储量将达到5.6×1012m3。按照2020年年产1200×108m3的产量方案计算,届时我国天然气的储比仍可保持在25∶1以上。并预测国内天然气产量2010年达到800×108m3,2020年达到1200×108m3。

国际油价波动分析与预测的目录

将厂商和个人需求汇总之后的社会总需求总供给。

然后通过需求和供给的关系来分析

给你个建议 这样的问题以后不要问了

这是个方案 没几十页的word根本搞不出来啥东西

就算能搞 一般都需要花万元来购买的

在这里 永远没有答案

国际原油价格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总序

序言

第一部分 国际油价波动分析

第一章 全球石油市场信息溢出研究

1.1 引言

1.2 信息溢出检验文献综述

1.3 实证研究

1.4 本章小结

1.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国际油价短期波动研究

2.1 引言

2.2 以前的相关研究

2.3 实证数据和方法

2.4 实证结果

2.5 本章小结

2.6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粗糙集和小波神经网络的油价影响因素分析

3.1 引言

3.2 基于粗糙集和小波神经网络的混合方法

3.3 混合方法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国际油价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4.1 引言

4.2 影响原油供给的因素

4.3 影响原油需求的因素

4.4 影响原油价格的短期因素

4.5 本章小结

4.6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突发对油价的影响分析

5.1 引言

5.2 突发类型

5.3 油价波动特点

5.4 案例分析:突发对油价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分析

6.1 引言

6.2 经验模态分解

6.3 分解

6.4 合成

6.5 本章小结

6.6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基于LSI的文本聚类在影响油价分类中的应用

7.1 引言

7.2 文本预处理

7.3 基于LSI的文本聚类

7.4 聚类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7.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国际油价预测

第八章 动态因子方法预测原油价格

8.1 引言

8.2 动态因子方法

8.3 数据

8.4 回归和预测结果

8.5 本章小结

8.6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基于基金持仓的国际原油期货价格预测

9.1 引言

9.2 影响国际原油期货市场的因素分析

9.3 国际原油期货价格预测

9.4 本章小结

9.5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小波变换在油价分析预测中的应用

10.1 引言

10.2 小波变换

10.3 基于小波变换的油价序列多尺度分解

10.4 基于多尺度分解的油价预测

10.5 本章小结

10.6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油价预测

11.1 引言

11.2 小波神经网络介绍

11.3 实证分析

11.4 本章小结

11.5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基于供求理论的石油季度价格预测

12.1 石油价格影响机制简介

12.2 石油季度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12.3 石油季度价格预测模型的建立

12.4 本章小结

12.5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勘探开发与国际石油供求间关系分析

13.1 引言

13.2 石油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情景预测

13.3 石油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情景预测

13.4 本章小结

13.5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基于VARX与VECM模型的年度国际原油价格预测

14.1 引言

14.2 模型理论与方法

14.3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14.4 模型预测与结论

14.5 本章小结

14.6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国际油价预测系列报告(摘选)

附录二 报刊文章和观点精选

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方法

在上节国际原油价格形成模型的基础上,下面对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定量模拟分析。

4.3.3.1 不考虑石油进口国开放度的模拟结果

下面分别就世界经济活动水平(实际GDP)、OECD 石油储备和OPEC原油产量的单因素、二因素和三因素变化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

情景1 单因素变化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即分别考察世界经济(实际GDP)、OPEC原油产量和OECD石油储备量单一因素变化,其余因素不变时,国际原油价格随这些因素变化的情况。表4.7,表4.8,表4.9为模拟结果。

表4.7 世界实际GDP单一因素变化的影响 单位:%

表4.8 OPEC原油产量单一因素变化的影响 单位:%

续表

表4.9 OECD石油储备单一因素变化的影响 单位:%

情景2 二因素变化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即分别考察世界实际GDP、OPEC原油产量和OECD石油储备量三者中任意两个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另一个因素不变时,国际原油价格随它们变化的情况。模拟结果见表4.10,表4.11。

表4.10 OPEC原油产量和OECD石油储备二因素变化的影响 单位:%

表4.11 OPEC原油产量和世界实际GDP二因素变化的影响 单位:%

情景3 三因素变化对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的影响。即考察世界经济活动水平(实际GDP)、OECD国家石油储备量和OPEC原油产量3个因素同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时,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化情况(表4.12)。

表4.12 三因素变化的影响 单位:%

4.3.3.2 考虑石油进口国开放度的模拟结果

与上面的模拟类似,下面分别就世界经济(实际GDP)、OECD 石油储备、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和OPEC原油产量的单因素、二因素、三因素和四因素变化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

情景1 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单因素变化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表4.13反映了在世界经济(实际GDP)、OECD石油储备量和OPEC原油产量都不变,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时,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情况。

表4.13 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单一因素变化的影响 单位:%

情景2 二因素变化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表4.14反映了世界经济活动水平(实际GDP)、OECD国家石油储备量不变的情况下,OPEC原油产量和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时,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化情况。

表4.14 OPEC原油产量和石油进口国开放度二因素变化的影响 单位:%

情景3 三因素变化对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的影响。表4.15反映了OECD国家石油储备量不变,世界经济活动水平(实际GDP)、OPEC原油产量和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同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时,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化情况。

表4.15 三因素变化的影响 单位:%

情景4 四因素变化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世界经济活动水平(GDP)、OECD国家石油储备量和OPEC原油产量和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四因素同时发生变化时,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化情况。表4.16反映了OPEC削减4%的原油产量,世界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状况、进口国开放度进一步增大和OECD国家动用不同量的石油储备应对OPEC的这种减产时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结果。

表4.16 四因素变化的影响 单位:%

根据本节对国际原油价格的4个主要影响因素(世界实际GDP、OECD 石油储备、OPEC原油产量和石油进口国开放度TRI)的分析可以获得以下几点结论:

1)从单因素作用大小来看,OPEC原油产量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世界经济活动水平(实际GDP)、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和OECD石油储备量。世界实际GDP、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和OECD石油储备量对国际原油价格有正向影响,OPEC原油产量对国际原油价格有负向影响。

2)各个影响因素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程度是不对称的。世界实际GDP、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和OECD石油储备量增加导致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幅度比这些因素同等程度的下降导致国际原油价格下跌的幅度大;而OPEC原油产量的下降导致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幅度大于OPEC产量增加同样的量引起国际原油价格下跌的幅度。

3)从单因素看,在不考虑石油进口国开放度情况下,如果世界实际的GDP每年以2%的速度增长,OPEC产量和OECD国家石油储备量不变的话,国际原油价格会以每年约6.18%的速度上涨。OECD石油储备量单方面变化的话,OECD抛出10%的储备,国际原油价格将下降28.7%; OPEC单方面减产4%,国际原油价格将上涨58.8%。考虑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各单因素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略有下降,且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是显著的。如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增加1%,即世界石油进出口总量之和占世界实际GDP比例增加1%,国际原油价格将上涨5%。

4)从二因素看,两因素的共同作用或减弱或加强了单因素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如OECD石油储备对OPEC减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例如OPEC减产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OECD只要动用14%的储备基本上就可以消除OPEC 减产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

5)三因素或四因素的情况使问题变得更复杂。三因素或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单因素作用的效果更加不明显。各因素对原油价格弹性大小和各因素本身变动力度及变动方向(增加还是减少)都是影响原油价格最终变化程度的重要原因。例如OPEC减产4%的同时世界实际GDP又以2%的增长率在增长,这时为保持国际原油价格的稳定,OECD需要动用18.2%的储备而不是14%的储备才能消除OPEC产量和世界实际GDP变化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

6)在相同的情况下,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增大会使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单因素(即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增加1%,国际原油价格将上涨5%。多因素情况下,如OPEC减产4%,同时世界实际GDP以2%的增长率增长,OECD只要动用18.2%的储备就可以保持国际原油价格的稳定,但如果此时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增加了1%,国际原油价格将上涨8.6%。

总的来说,OPEC对国际原油市场有一定的调控能力。但由于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很多,且各因素本身存在很大变数,如世界经济活动水平(实际GDP)的变化就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此外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复杂,这些原因限制了OPEC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能力。比如单方面来看(即所有其他因素都不变的情况下),OPEC减产4%,会导致国际原油价格上涨58.8%,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基本上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在OPEC减产的同时其他很多因素也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或者加剧或者减弱了OPEC减产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

上述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分析只考虑了OPEC原油产量、OECD国家的石油储备量、世界经济活动水平(实际GDP)和石油进口国开放度4个主要影响因素。但正如前文指出的,原油价格的影响因素很多,不仅包括本节考虑的各种市场因素,还有一些不确定性成分很大的非市场因素,如政治宗教、军事战争、意外、金融投机甚至市场心理等。所以本节的模拟结果可以说是在比较理想的环境条件下的结果,很难将本节的结果直接与现实情况相对照。但这并不等于说本节的结果毫无现实意义。实际上同任何商品一样,虽然原油产品价格的形成非常复杂,但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这些非市场因素的影响一般是暂时的,影响时间较短;从长期来看,国际原油价格的形成仍主要由市场因素,即由国际石油市场的供需因素所决定。这也就是说,本节的结论,从长期来看还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此外,由于OPEC只提供国际原油需求量与非OPEC国家原油产量的剩余部分,其中很多因素超出了OPEC的控制。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原油市场价格的变化更加复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和限制了OPEC对国际原油价格作用的发挥。

最后,OPEC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不仅仅通过产量变化来反映,OPEC 作为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一支特殊力量,有关它的任何消息可能都会成为油价变化的重要因素(图4.18)。OPEC确实是国际石油市场的一支重要的影响力量,而且它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它所取的实际行动,它更大的影响力可能来自它对石油市场主体心理的影响。

图4.18 油价波动与OPEC会议

(据://.biee.org/downloads/conferences/W estonChristiansen%20Paper.pdf)

总之,OPEC自1960年成立以来经历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它将来的发展如何不仅与它们自身有关,如它们制定的石油政策是否合理、能否有效地解决自身内部利益冲突、能否有效贯彻产量政策等,还与外界很多它们不能控制的不确定因素有关。虽然OPEC面临的问题很多,特别是外在的和将来的不确定因素对OPEC作用的发挥影响很大。但在当今全球石油价格舞台上,除了主要石油消费国和非OPEC国家的生产行为外,石油期货市场上的金融投机商是对OPEC发难的一支重要力量。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正是期货市场上的这些金融投机商在对欧佩克的油价影响力进行发难。如美国“9·11”后,在短短的12个交易日,价格就从31.05美元/桶的高点急挫至20.70美元/桶,跌幅达10.35美元/桶;9月25日单日的最大跌幅达3.74美元/桶。在此前后,世界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大量投机资金利用市场担心“9·11”后美国经济会加速下滑的心理预期,恶意炒作导致原油价格大幅度波动。根据路透社的消息,从国际石油期货交易市场看,真正的需求量不足市场总量的1/3,其余都是套利者人为造成的“虚拟石油”,估计石油投机资本已经达到5000亿美元以上的规模。因此,期货市场和纯粹的投机商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价格变动的步伐和幅度。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OPEC面临的一个主要任务。

以往OPEC往往是在国际油价暴涨或暴跌之后,才调整其成员国产量以稳定市场。由于增减产量从作出决定到真正实施,中间需要一段时间;往往赶不上变化,使OPEC的政策对市场的调节作用经常大打折扣。伊拉克战争爆发等一系列虽然给国际石油市场和OPEC带来较大冲击,但该组织以此为契机,开始在政策制定上更多地取“未雨绸缪,主动出击”的方针。OPEC会议、印度尼西亚能源和矿产部部长普尔诺莫·尤斯吉安托罗曾经说过,与其在最坏的情况发生后再仓促反应,不如尽早发出信号以取得最好效果。虽然OPEC这种变被动为主动的作法可能对提高OPEC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有一定帮助,但如果OPEC对石油市场的判断失误有可能加剧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

从上面的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OPEC过去和现在在国际石油价格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可以预见将来也将继续发挥作用;但作用大小,能否达到OPEC自己的预期目的,现在还很难预料,我们将拭目以待。

利用AD-AS模型,说明原油价格的上涨对经济的影响

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的方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大类,一是专家评估法;二是统计法,包含时间序列数学模型法和工作量数学模型法;三是类比法;四是综合预测法。

(一)专家评估法

国内外调研分析表明,专家经验是油气发现趋势不可或缺的力量,专家们的预测代表了我国石油界对未来油气储量、产量增长的基本判断和普遍看法,这项工作是国内首次开展的一项调查研究工作,既为油气趋势预测研究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参考依据,也是对我国石油工业未来发展思路上的整体把握。

1.基本原理

专家评估法是指预测者制作油气趋势预测表格,分发给熟悉业务知识、具有丰富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专家学者,让他们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个人的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对油气的未来发展做出性质和程度上的判断,然后经过分析处理,综合专家们的意见,得到预测结果。

2.实施步骤

(1)设计油气趋势预测表格。预测表格主要包含油气储量、产量高峰值及持续时间的预测,以及每五年的平均储量发现和产量情况(表4-3)。

表4-3 发现趋势专家评估法预测表

(二)统计法

统计法主要依据已知的油气储量、产量数据,用各类数学模型,进行历史数据的拟合,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统计法包括时间序列法、勘探工作量数学模型法、递减曲线分析法、储量—产量历史拟合法和储量—产量双向平衡控制模型法等(表4-4)。

表4-4 油气发现趋势预测统计法模型分类表

(三)类比法

类比法的建立为低勘探程度地区的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办法,解决了以往趋势预测只能在高勘探程度地区开展的问题,是预测方法的一大创新之处。

1.方法原理

所谓类比法是指开展低勘探程度盆地的油气储量、产量趋势预测时,以勘探程度较高的盆地作为类比对象,依据预测盆地与类比盆地在盆地类型和油气地质条件的相似性,设预测盆地投入充足勘探开发工作量的情况下,未来一个时间段内能够发现的油气储量和达到的产量。类比法可分为探明速度类比法和图形类比法。类比法的建立为低勘探程度地区的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办法。

2.方法种类

(1)速度类比法。以盆地类型为主要划分依据,分别选取松辽、鄂尔多斯、渤海湾、二连、准噶尔、柴达木、吐哈、酒泉、塔里木、苏北和百色盆地作为石油储量发现和产量增长的类比盆地,选取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吐哈、柴达木、松辽、渤海湾、南襄和百色盆地作为天然气储量发现和产量增长的类比盆地。依据各盆地油气的探明程度与出程度,将以上盆地的勘探开发阶段划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油气地质储量的探明速度和可储量的出速度。对低勘探程度盆地进行油气趋势预测时,给定油气储量发现和开始具有产量的起点,类比高勘探程度盆地的探明速度和出速度,预测出未来某一时间单元内(2006~2030年)该盆地油气储量探明状况和产量增长状况。

(2)图形类比法。图形类比法是设在有充足的勘探开发工作量基础上,预测盆地和类比盆地具有相似的勘探发现历程与产量增长过程,预测盆地可类比高勘探程度盆地的储量发现和产量增长曲线,使用类比盆地的模型参数以及预测盆地的量数据,即可得到预测盆地油气趋势预测曲线,进而得到2006~2030年储量和产量的数据。

按照类比标准表所选取的盆地,使用龚帕兹模型分别进行储量和产量数据曲线的拟合,得到40个储量类比图形和产量类比图形,以及相应的图形参数a、b。

3.实施步骤

(1)建立类比标准表:选取勘探程度较高的盆地作为类比盆地,按照盆地类型进行分类,将各盆地的储量发现和产量增长划分为不同的阶段,统计计算各阶段的储量探明速度和产量增长速度,制作类比标准表。

(2)建立类比图形库:根据作为类比盆地的高勘探程度盆地的储量、产量历史数据,用龚帕兹模型进行曲线拟合,得到控制图形形状的参数a和b,分别拟合类比标准表中各盆地的储量和产量曲线,建立类比图形库。

(3)为预测盆地选择合适的类比盆地:预测盆地与类比盆地的盆地类型、地层时代、储层岩性相近,油气地质条件可以类比。

(4)按照类比标准表分别给各预测盆地储量探明速度和产量增长速度赋值,并按盆地实际情况选择对应的持续时间,得到2006~2030年预测盆地累计探明程度、储量以及累计产量。

(5)将预测盆地的量和类比盆地的参数a和b代入龚帕兹公式,得到预测盆地的储量发现和产量增长曲线。

(6)以探明速度和产出速度类比法为主,并考虑图形类比法得到的预测结果,对预测盆地2006~2030年油气发现趋势进行综合分析。

(四)综合预测法

从国内外有关油气趋势预测的现状来看,基本上都属于统计法的范畴,利用各类数学模型,以以往的储量和产量数据进行趋势外推。这种预测受数学模型的约束太大,很多经验的判断也无法在模型中体现出来,对于勘探过程中因勘探新领域突破而带来的储量增长突变无法有效预测。因此,需要一种考虑主客观条件、具有普遍适用性的预测方法。因此,本次研究创立并应用了综合预测法进行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该方法预测依据充分,能够发挥专家的经验判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方法原理

综合预测法是指以盆地或预测区的潜力为预测基础,分析其勘探开发历程,依据目前所处的勘探开发阶段,确定其未来储量、产量可能出现的高峰值及时间,使用多旋回哈伯特模型,用储比控制的办法,对油气储量、产量进行预测。

多旋回哈伯特模型可表示为:

新一轮全国油气评价

式中:Q——油田年产量,104t或108m3;

Qm——油田年产量高峰值,104t或108m3;

t——时间变量,年;

tm——产量高峰年份,年;

i——哈伯特旋回个数;

k——哈伯特旋回总数;

b——模型参数。

用多旋回哈伯特模型预测石油地质储量和油气产量首先要确定哈伯特旋回的个数,除了已出现的高峰,还要预测将来可能出现的高峰个数,这需要掌握丰富的地质资料和勘探开发历程,并对油气田的未来发展趋势有比较正确的认识;然后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非线性拟合,确定单个哈伯特模型的参数,最后将多条哈伯特曲线叠加得到总的预测曲线。

2.实施步骤

(1)油气储量、产量高峰的基本判断。开展盆地油气储量、产量发展趋势预测是以其油气潜力分析为基础的,盆地的量和探明程度、产出程度基本上决定了油气未来储量、产量上升或下降的态势。因此,依据盆地目前所处的勘探阶段、潜力、历年所发现的储量规模、石油公司的“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专家评估法做出的判断,确定盆地的储量发现高峰是否已过,如果高峰已过,则未来的储量发现将呈现衰减的形势;如果尚未达到高峰,则需要判断高峰出现的时间及高峰值,不同类型盆地的储量高峰所处的勘探阶段不同,但一般出现在探明程度40%~60%时。产量高峰的判断还要考虑油气开发状况,一般比储量高峰晚5~20年。通过专家小组会议确定各盆地的储量、产量高峰。

(2)油气储量、产量增长曲线拟合。在确定了盆地储量、产量的高峰后,即可使用多旋回哈伯特或高斯模型进行油气储量、产量曲线的拟合。首先要确定哈伯特旋回的个数,除了已出现的高峰,还要根据未来可能出现的高峰值,选择合适的旋回个数,然后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非线性拟合,精确确定单个哈伯特模型有关高峰值、出现时间及表示曲线形态的参数,最后将多条哈伯特曲线叠加得到总的预测曲线。

(3)用储比控制储量、产量之间的关系。首先对预测期内的储比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判断,一般而言,高勘探程度盆地的储比呈现下降趋势,而低勘探程度盆地的储比在储量发现高峰之前快速上升。然后对盆地的储量、产量进行预测,用储比控制法控制储量、产量之间的关系。储比控制法是在对预测期内新增动用可储量的预测基础上,用剩余可储量的储比作为控制条件进行产量预测的一种方法。预测期历年的新增可储量,包括老油田提高收率增加的部分和新增动用储量增加的部分。

这其实是一个均衡国民收入和总供给冲击的问题。

正如20C初的世界石油价格猛涨,原油价格的上涨总供给的减少导致SAS曲线左移势必带来总产出的大幅减少(总产出大大降到社会充分就业产出之下),同时带来的成本推动型通胀,价格水平急剧上升。

可以从两方面分析此时对经济的影响

1如果这时要依靠市场的自行调节。此时人们会取节能措施或寻找替代能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油价下降,企业生产成本下降,SAS1右移,回到起初SAS0水平。

但是这是要以经济长期衰退为代价的。

2 主动增加财政支出,扩大总需求,AD右移,总产出回到原先的潜在产出。

但是这是要以高通胀为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