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价格近期走势_汽油价格最新走势预测分析报告
1.对石油价格的历史与分析?
2.市场需求分析包含几个要素?
3.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最好能分析现状,原因,对策和预期。谢谢
4.汽油和原油价差计算
5.油价调整60块每吨,算到每升多少钱
6.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调查报告
市场价格调查报告
概念解说
市场价格报告是企业对行业内目标市场的产品价格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向上级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商业文书。
编写要点
通常来说,市场价格调查包括三部分内容:
①目标市场价格现状。
②预计价格变动对市场的影响程度。
③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范 文
××石油公司对中国深圳市成品油市场价格调查报告
自1999年11月份以来,中国根据国际市场油价的变化,对成品油的市场中准价进行了4次调整。4次调价的时间分别是1999年11月5日、2000年2月5日、2000年5月5日、2000年6月5日。其中第2次只调整了成品油的批发价,对市场影响不大。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深圳市成品油主要有0#柴油、90#汽油、#汽油等几个品种,其价格是按照中国调整的价格正常运行的。当然,3次调高成品油的零售价对运输部门及相关单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几次调价前后深圳市的成品油市场价格
表3-1 近期深圳市成品油价格表
单位:元/升
1995.11.5前
1999.11.5
~2000.5.4
2000.5.5
~2000.6.4
2000.6.5后
批发价零售价批发价零售价批发价零售价批发价零售价
0#柴油2.1742.302.2602.402.5522.702.6462.80
90#柴油2.12.352.2912.452.5252.702.7582.95
#柴油2.7412.902.7122.902.73.153.2603.45
上述零售价格来源于深圳市石油公司和深圳市燃料有限公司,批发价根据市石油公司提供的换算方法:批发价=零售价×0.945,其中90#汽油的批发价=零售价×0.935。1999年11月5日~2000年5月5日期间,石油系统内部又于2000年2月调整过批发价,但没有调整零售价,市物价局也未正式发文,故这列数字仍按上述方法计算。
从表1可以看出深圳市成品油的市场价格是按照国家调整的价格运行的。
二、几次调价对深圳市的影响
3次调整成品油的零售价对深圳市公交、出租车、私车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随着油价的调高,公交车的运输成本也随之上升
据公交公司提供的数字表明,1999年11月5日的调价使公交公司的用油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从12.65%提高到14.18%,单台车平均每天增加成本4元;2000年5月5日的调价促进其油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又上升了1.4本4元;2000年5月5日的调价促进其油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又上升了1.4个百分点,单台车平均每天增加成本达7.2元。
表3-2 3次调价对深圳市公交集团公司的影响情况表
1995.11.5前
1999.11.5
~2000.5.4
2000.5.5
~2000.6.4
2000.6.5后
油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
12.15%14.18%15.58%
单台车平均每天行驶公里数
—224km224km224km
单台车平均每天耗油量
—76.4升76.4升76.4升
单台车平均每天增加成本
—32元56.5元64.18元
(二)调价对出租车的影响
深圳市出租车1999年11月前平均每天行驶450km,耗油55升,油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是19.8%,据此并结合调整的价格估算出下表。
表3-3 3次调价对深圳市出租车的影响情况表
1995.11.5前
1999.11.5
~2000.5.4
2000.5.5
~2000.6.4
2000.6.5后
油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
19.80%20.64%22.75%24.86%
单台车平均每天行驶公里数
450km450km450km450km
单台车平均每天耗油量
55升55升55升55升
单台车平均每天增加成本
—5.5元19.25元33元
(三)油价调整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深圳市用的燃气是进口的液化石油气。从1999年7月开始,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涨,深圳市的燃气价也跟着上涨,详见下表:
表3-4 深圳市燃气价格一览表
调整时间
商用管道气民用管道气瓶装气
元/立方米元/立方米元/瓶(14.5kg)
1999.7.110.48.050
1999.8.111.28.654
1999.9.113.110.163
1999.10.113.110.163
1999.11.113.110.163
1999.12.112.89.859
2000.1.113.510.362
2000.2.114.511.066
2000.3.115.011.570
2000.4.115.011.570
2000.5.114.611.2568
2000.6.114.611.2568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1999年7月开始,石油气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总的趋势是在涨,居民的生活成本也随之不断上升。在深圳,私营企业多,有一些私营企业是用油发电的。据调查分析,油价上调会促使这些企业并入电网,从而减少对油的需要量。
综合来讲,整个深圳市为这几次调价已经多付出了大约1.2亿元,从本月开始,以后每个月将多付出460万元左右。
三、建议
油价上涨给深圳市带来很大的影响,对本公司来说,迎接挑战的同时也存在机遇,针对深圳市的现状,公司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
(一)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尽管深圳市对石油的总需求会受到抑制,但市场需求仍呈上升趋势。
(二)树立公司节能型石油形象
宣传本公司产品的特性价比,突出节能性。
(三)完善对本公司加油站点的管理
提高各站点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对石油价格的历史与分析?
10月31日发改委发布消息称,本轮调价周期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均降低75元,测算到零售价格90号汽油和0号柴油(全国平均)每升均降低0.06元,调价执行时间为10月31日24时。新华(大庆)国际石油资讯中心分析师王超认为,本轮调价创新机制以来的最小跌幅,调价后预计主营业者心态将有所企稳,按需补货,但补货数量有限,后市全国成品油价格指数将以平稳走势为主。
全国成品油价格指数运行结果表明,上周93#汽油平均价格报收于9096元/吨,较前一报告周期上升了18元/吨;0#柴油平均价格报收于8014元/吨,较前一报告周期降低了77元/吨。
综合来看,汽油价格变化幅度不大,但柴油价格下降明显,带动全国成品油价格指数小幅走低。
王超认为,上一轮成品油调价周期内,国际原油继续呈宽幅震荡走势,截至30日一揽子原油平均价格变化率为-0.95%,幅度逐渐收窄,对国内成品油市场形成利空影响。
王超分析说,本次油价下降幅度偏小,对成品油消费的提振作用将十分有限。成品油市场整体行情呈现持稳态势。主营方面来看,多数业者汽柴油价格守稳,个别主营柴油价格上调。地炼方面,成品油市场交投较为清淡,油品升级成为市场重心,地炼面临严峻挑战。
社会单位根据市场情况适量补货,按需买进。观望后市,成品油市场缺乏明显利好支撑,国际原油市场利空充斥,业者对后市普遍持看空心态。美国能源情报署公布美国石油库存数据备受关注,库存高企或将使原油价格维持弱势震荡,利空国内成品油市场。
全国成品油价格指数是由新华(大庆)国际石油资讯中心在每天集国内各地一万多个成品油市场终端价格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和专业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综合指数,旨在全面反映国内成品油消费价格水平及波动情况。
市场需求分析包含几个要素?
石油价格的特征与其他商品的价格非常相似,在供应短缺和过剩时,都会发生波动。石油价格循环可能延续几年,它可能会因欧佩克与非欧佩克成员的石油供应与全球实际需求而发生改变。在整个20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美国石油工业通过规范化生产或价格控制,使得本国的石油价格始终处在严格的掌控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按照2007年通货膨胀的美元价值,美国的井口油价平均为每桶24.98美元。在缺乏价格控制的状态下,美国的石油价格紧随世界油价,达到了27.00美元/桶。同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时间段内,综合美国产石油与全球的原油价格,美国的石油价格为19.04美元/桶。这意味着在1947—2007年期间,只有大约一半的时间段内石油价格超过了19.04美元/桶。在2000年3月28日之前,欧佩克一直把石油价格调整在22~28美元/桶的区间,石油价格只是在中东战争或冲突时才超过24.00美元/桶。2005年,欧佩克由于限制了自己的剩余生产能力而无力继续操控自己的石油价格,也无力控制全球的油价波动,它再也无法回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将全球石油供给和油价玩弄于股掌之中的态势了。对更长历史时期的观察结果更为相似,自1869年以来,按照2006年的美元价值,美国的石油价格在这段历史时期内的平均价格为21.05美元/桶,而同期世界石油价格为21.66美元/桶。在这个时间段内,约50%的时间里美国和全球的石油价格都低于16.71美元/桶。如果将这漫长的历史观察作为一种指征,则石油工业的上游部分应该建立起自己的商业系统,以供获利,这漫长历史中的数据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数据表明:正常的石油价格远低于当今的价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到石油禁运发生之前。从1948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石油价格在2.50~3.00美元/桶之间波动,油价从1948年的2.50美元/桶涨到了1957年的3.00美元/桶。若以2006年的美元价值来看,就会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1948—1957年,石油价格波动的范围为17~18美元/桶。显然,20%的油价是由通货膨胀而增加的。1958—10年,石油价格稳定在每桶3.00美元的水准。但实际上,原油的价格从17美元/桶下降到了14美元/桶。在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时,对于国际石油生产者来说,11年和12年因为美元的疲软而把原油价格的下降夸大了。
欧佩克于1960年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等5个发起国组织成立。在成立大会上,两个与会代表研究了美国得克萨斯州铁路委员会用的限制生产来影响价格的方法。11年底,另有6个国家加入了欧佩克:卡塔尔、印度尼西亚、利比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尔及利亚和尼日利亚。欧佩克自成立以后,所有的成员都经历了原油购买力持续下降的时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石油出口国发现它们的石油需求量增加了,但是每桶原油的购买力却下降了40%。11年3月,供需持平了。当月,得克萨斯州铁路委员会第一次按100%的比例进行了分配,这意味着得克萨斯州的生产者不再限制自己的石油生产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意味着对石油价格的控制力已从美国(得克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转移到了欧佩克手中。换句话说,美国已不再拥有剩余生产能力,所以就丧失了对石油价格控制的工具。在欧佩克成立的短短两年间,就出乎意料地遇到了战争,它窥见了自己影响石油价格的能力。
中东供油中断13年石油危机的原因:欧佩克主要阿拉伯石油生产国为回应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所实行的石油出口禁令。(赎罪日战争——阿拉伯世界实施石油禁运)。12年,每桶原油的价格为3美元左右。至14年底,油价就翻了4倍,达到每桶12美元。13年10月5日,以色列遭到埃及和叙利亚的进攻,赎罪日战争赎罪日战争,又称斋月战争,即众所周知的在13年10月6日爆发的阿拉伯与以色列之间的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同年10月26日战争结束,是埃及和叙利亚率领着几个阿拉伯国家结盟与以色列的战争,是埃及和叙利亚在以色列人的日——赎罪日开打的。埃及人和叙利亚人跨过了设在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的临时停火线,那里曾被以色列人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占领。爆发。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表态支持以色列。这种支持的后果就是导致多个阿拉伯石油出口国实施了针对支持以色列的石油禁运。当时阿拉伯国家把自己每天的石油产量削减了500万桶,与此同时,其他地区的产油国的石油产量增加了100万桶/日。14年3月间,全球石油产量净减少了400万桶/日,占到了西方世界石油需求量的7.0%。在阿拉伯世界实施石油禁运时,世人还在怀疑掌控石油价格的能力是否能从美国人手中转移到欧佩克手上。当石油价格在6个月内飙升40%时,价格对供给短缺的敏感性就更加突显。从14年到18年,全球石油价格相对平稳,在每桶12.21~13.55美元之间波动。在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时,那一时段的全球油价应该处于一个适度下降的时期。
全球件与石油价格资料来源:《WEG》《纽约时报》、彭博通讯社,2008。
伊朗与伊拉克危机伊朗—伊拉克战争,伊朗又称惩罚战争和圣战,是伊朗和伊拉克军队在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间进行的战争。这场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入侵伊朗而打响,随后在漫长的近10年中,什叶派起义不断。虽然伊拉克希望在伊朗革命的混乱之际从中获利,在没有任何事先警告的情况下突然开战,并期望在几个月内结束战斗,但伊朗人奋起抵抗,到1982年6月终于收复了全部失地。。伊朗与伊拉克是导致19年和1980年石油价格波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伊朗人的革命导致了18年11月到19年6月间每天的原油产量减少了200万?250万桶。当时的石油生产曾一度停止,伊朗革命几乎造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历史最高的石油价格。然而,这场革命对油价的影响有限,时间也相对较短,并不是连续。在这场革命后很短的时间里,石油产量恢复到每天400万桶。伊朗在这场革命中被削弱了,并在1980年9月遭到了伊拉克军队的入侵。1980年11月,伊朗与伊拉克两国的石油产量加起来也仅为每天100万桶,比战前产量每天减少了650万桶。
结果,全球的石油1980年比19年减产10%。伊朗革命和伊朗—伊拉克战争(两伊战争)这两重因素使得石油价格从18年的每桶14美元暴涨到1981年的每桶35美元。26年后,伊朗的石油产量仅达到伊朗前国王巴列维(Reza Pahli)统治时期石油产量的三分之二。伊朗的石油产量维持在每天150万桶,低于两伊战争爆发之前的峰值。
美国石油价格的政策控制。13—1981年间,石油价格的迅速增加并不算太高,没有受到在石油禁运后期13年的石油危机始于该年10月17日,当时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由欧佩克的阿拉伯成员、埃及和叙利亚构成)成员宣布,鉴于赎罪日战争的爆发,它们将不再向那些支持与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作战的以色列的国家输送石油,这些国家是美国和其西欧的盟国以及日本。与此同时,在同年10月初与石油大亨“七姊妹”的谈判破裂后,欧佩克成员同意利用它们的全球石油价格调节机制杠杆作用以求抬升全球油价。由于工业化对石油的依赖性和欧佩克在全球石油供给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得那些遭受石油禁运的国家的经济发生了猛烈的通货膨胀,同时,也抑制了经济的发展。被禁运的国家对此反应迥异,绝大多数国家坚持寻求它们未来的石油进口源地。美国政策的影响。美国利用征收价格税来控制国内石油产量,以求尽量缓解13—14年石油涨价的冲击。这种价格控制的明显结果是美国的石油消费者为进口原油的付费比为国产原油的多出了50%。美国本土的石油生产者的收入也要低于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因此,美国国内的石油工业就开始为消费者提供补贴。这项政策达到目的了吗?简而言之,13—14年的石油价格上涨所造成的经济衰退并不太明显,因为美国的消费者所面临的油价要低于世界其他国家消费者所承受的价格。然而,这也会产生其他一些影响。在没有价格控制的情况下,美国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力度肯定会加大。消费者所面对的油价越高,就越会导致消费量下降:汽车行驶每千米的费用增加,民用和商用建筑物内应该安装比自己初建时更好的设施并提高自己的工作能效。这样一来,19—1980年间,美国对石油进口依赖度大大降低,而且在伊朗与伊拉克的供给中断时的油价大涨中所受的冲击也较小。
欧佩克控制石油价格的失败。欧佩克对控制石油价格的作用不大,其基本的需求之一就是加强给各成员生产配额,这就像一个过时的玩笑一样。欧佩克与美国得克萨斯州铁路委员会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欧佩克没有一个像得克萨斯州铁路委员会那样的管理人员。它所拥有的唯一强制性机制就是沙特阿拉伯的剩余生产能力。沙特阿拉伯拥有足够的剩余生产能力,在需要时能够有效地增加产量,以补偿低油价对自己收入的冲击。它能够通过扬言增加足够的石油产量冲击油价的手段来强化自己的行为准则。实际上,除非欧佩克的目标与沙特阿拉伯的一致,欧佩克的强制执行机制并不包括这些内容。在19—1980年石油价格快速飙升期间资料来源:《WER》,2008。,沙特阿拉伯石油工业部部长Ahmed Yamani迅速向其他欧佩克成员发出警告:高油价将会导致需求量减少。但他的警告如同对牛弹琴。
石油价格的波动在许多石油消费国中引发了一系列反应:在新建房屋内安装更好的保温设施,在许多陈旧的房屋内增加新的隔热设施,提高工业的能源效率,提高汽车的燃料使用效率。这些措施的落实,加上全球经济衰退,导致石油需求量下降并促使油价下跌。对欧佩克来说,不幸的是这种经济衰退仅仅是暂时性的。没有人会匆匆忙忙地把家里的保温设备拆除或更换能源效率较高的设备——大批这种针对油价上涨而取的措施会延续10年甚至更久,而且即使在油价下降、石油消费量增加时也不会再改变了资料来源:《WER》《FIR》《WSR》,2006。。
高油价也促使欧佩克之外的石油勘探与开发工作量的增加。从1980年到1986年,非欧佩克地区与国家的石油产量每天增加了1000万桶。欧佩克面对的形势是:需求量下降,而非欧佩克成员的石油供应量增加。从1982年到1985年,欧佩克试图设定石油产量配额,尽量减少产量以稳定油价。由于欧佩克的各成员并未按照它们的配额进行生产,所以欧佩克努力的成效不大。在此期间,沙特阿拉伯作为一个动态的生产者主动减产,以求遏止下跌的油价。1985年8月,沙特阿拉伯再也无力担当此角色。它将自己的石油价格与零售市场的价格持平,到1986年初,开始增加产量:从200万桶/日增加到500万桶/日。1986年中,每桶原油的价格跌破10美元!即使油价如此下降,沙特阿拉伯也因其产量巨大而抵消了价格低廉对自己经济的影响,其收入依然不减。1986年12月,欧佩克将自己的价格目标定在每桶18美元。但到了1987年1月,欧佩克的企图就破灭了,油价依然走低。
石油生产资料来源:《WER》《FIR》《WSR》,2006。(非欧佩克成员石油平均产量/总量)
1990年,石油价格受到抑制,原因在于石油减产和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以及随后的海湾战争海湾战争(1990年8月2日—1991年2月28日)是联合国(UN)授权下,由联合国的34个成员组成的联军(但实际上主要由美国和英国出兵)与伊拉克的战争,旨在使科威特恢复科威特埃米尔国王的控制。这场战争的起因与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相似,1990年,伊拉克指责科威特通过打斜井的方式**自己的石油。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后,伊拉克立即遭到了由联合国安理会发起的经济制裁,美国和英国随即准备战争。1991年1月,将伊拉克军队驱出科威特的战争打响,结果,联合国军大胜,科威特恢复了自己的主权。联合国军攻入伊拉克境内,伊拉克境内的空战与地面战斗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附近全面展开。伊拉克还向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境内的目标发射了导弹,以示报复他们对科威特的支持。由于1980—1988年间的伊朗—伊拉克战争被许多新闻机构称为“波斯湾战争”,故1991年的战争常常被称为“第二次波斯湾战争”。但人们更常用的是“海湾战争”或“第一次海湾战争”,特指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沙漠风暴”则是美国军队在伊拉克取的空中与陆地行动的名称,而且用于特指那场战争。。全世界,尤其是中东各国对于萨达姆发动的入侵科威特的战争行为的憎恨远大于对其发动的与伊朗的战争行为。沙特阿拉伯——这个邻近的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者对这场战争的反应十分强烈,随后发生的事情就是有目共睹的:解放科威特的海湾战争打响,原油价格进入了持续下降阶段,至1994年通货膨胀发生之前,油价跌至13年以来的最低点。
石油价格开始上扬,美国的经济走强,亚太地区开始恢复。从1990年到19年,全球石油消费每天增加了620万桶。亚洲地区的石油消费量达到了每天30万桶,这也是促使油价回升并一直延续到19年的重要因素。俄罗斯的石油减产也有助于油价的回升,1990—1996年,俄罗斯每天减产量达500万桶以上。欧佩克在控制石油价格方面的作用依然模糊不清,在产量配额改变的时间方面出现了错误,而且在欧佩克成员之间维持减产方面也是错误频出。19年底至1998年初,石油价格迅速增加,当时欧佩克没有料到或严重低估了亚洲出现经济危机的冲击。
19年12月,欧佩克将自己的生产配额每天增加了250万桶(增长率达10%)。1998年1月,将产量增至2750万桶/日,亚洲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已日趋停滞。1998年,亚太地区的石油消费出现了自1982年以来的首次下降。低消费与欧佩克的增产导致石油价格再次下跌。对此,欧佩克于1998年4月将生产配额削减了125万桶/日,并于7月再次减产133.5万桶/日。至1998年12月,石油价格再次下跌。1999年初,油价开始回升,欧佩克于当年4月再次减产171.9万桶/日。虽然通常并不是所有的配额都能得到落实,但1998年初到1999年中,欧佩克的产量还是每天减少了300万桶,进而将油价提高至25美元/桶。随着经济的回暖,美元走势增强,全球油价自1981年高位之后在2000年中继续走高。在2000年4—10月间,欧佩克将配额总量每天增加320万桶,但这也不能抑制油价的高攀。2000年11月1日,随着另一配额的下达,使产量再增加50万桶/日,油价终于开始下降。
1996—2008年期间的全球石油价格。从2000年开始,非欧佩克成员的俄罗斯石油产量增加,这代表着进入21世纪以后大多数非欧佩克成员开始增加石油产量,这显然是欧佩克“力不从心”的标志。2001年,美国经济呈弱势,加之非欧佩克成员的石油产量增加,迫使石油价格再次走低。对此,欧佩克再次调整配额,开始减产,到2001年9月,欧佩克将生产配额减少了,350万桶/日。2001年11月,恐怖分子发动袭击,使得石油价格再次受到波及并陡然下跌。
美国汽油现货市场上的价格基准点西得克萨斯的调停价到2001年11月中旬下跌了35%。在正常环境下,这种量值的价格下跌已经导致了欧佩克配额的减少,但是鉴于政治气候,欧佩克一直推迟到2002年1月才实施减产措施,将自己的生产配额每天减少150万桶,欧佩克联合的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几个非欧佩克成员宣布联合减产,其减少量可达46.25万桶/日。2002年3月,这种减产措施使油价上升至25美元/桶。到2002年中期,非欧佩克成员恢复产量,但石油价格依然不断上涨。2002年后期,美国的石油库存已降至20年来的底线。到年末,过度供给并不是大问题。委内瑞拉的问题导致了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工人的大罢工,使得委内瑞拉的石油产量陡降。在石油工人大罢工的过程中,委内瑞拉再也没能使自己的石油储备能力达到以前的水准,但依然可使生产能力达到每天90万桶,在其每天350万桶产能峰值以下。2003年1—2月间,欧佩克将其每天的生产定额增加了280万桶。
2003年3月19日,委内瑞拉的石油产量开始回升委内瑞拉开始应用新的合作机制(委内瑞拉将以每桶100美元的价格每天向西班牙出售10000桶原油,以换取进口医药设备和其他货物)。资料来源:《海湾新闻》,2008年7月。,与此同时,伊拉克的军事行动也开始了。此刻,美国和其他欧佩克成员的石油储存依然很低。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的石油需求量开始增加,亚洲的石油需求量也迅速增加。伊拉克和委内瑞拉石油生产能力的损失与欧佩克生产能力的增加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全球能源需求,这样一来,也削弱了过量生产石油的能力。2002年中期,过量的石油产量还达每天600万桶,而在2004年和2005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石油的剩余生产力已不足100万桶/日。生产剩余石油的能力也不足以弥补绝大多数欧佩克产油国中断供给时的空缺。在一个每天石油产品消费量超过8000万桶的世界里,面对如此低的生产供给能力,油价肯定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很快就达到了40~50美元/桶。其他一些与当今石油价格相关的因素有美元的走弱、亚洲经济的崛起和石油消费量的连续增加等。2005年的飓风与美国在将甲基叔丁基醚转化为乙醇时发生的炼油厂事故导致了油价的高涨。
2006年的原油价格与正常油价资料来源:《WER》《FIR》《MIGA》,2007。
支持高油价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国和其他石油消费国的石油库存量。在剩余生产能力达到库存水平之前,它可以为短期石油价格预测提供一种出色的工具。目前还没有欧佩克根据这种配额政策能够影响全球石油库存的证据。2006年11月出现的和2007年2月再次出现的石油减产,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不断增加的欧佩克库存量的关注。人们关心的重点在于包括原油和石油产品在内的石油总库存量,这可以成为更好的石油价格指标。
2007年10月19日,由于土耳其东部局势紧张,以及用于增加的美国石油库存量的美元价格走弱,使得美国轻质原油的价格上涨到每桶90.02美元的新高度。10月26日,原油价格再攀高峰,迅速达到了每桶92.22美元,当时全球的石油库存量反而下降了。当年10月末到11月初,油价一直走高。11月7日,轻质原油的价格再创新纪录,逼近每桶98.10美元。11月21日,油价继续走高,达到每桶99.29美元。人们对石油价格突破100美元/桶大关的恐惧使得美国《华尔街日报》惊呼:“油价高峰即将到来!”2008年1月2日,美国轻质原油在超过人们心理底线100美元/桶大关之前回落到99.69美元/桶,这是尼日利亚新年局势紧张,以及美国的石油库存量连续7周下降造成的。随后,一份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报告称,单一交易者是不能抬高价格的。纽约商业一位前交易人、《石油市场实时通讯》的编辑Stephen Schork说,一位场内交易商购买了1000桶(160立方米)石油,这是最低购买量,然后,此人迅速将这批石油以99.40美元/桶的价格出售,因此亏损了600美元。
然而,2008年1月3日当天的石油交易中,油价终破100美元/桶大关,达到100.05美元/桶。在随后的1月4日星期五交易中,油价回落至.91美元/桶。其部分原因在一周的职工报告显示:失业率已经上升。即使需求量减少,在得克萨斯炼油厂大火和欧佩克减产之后的1月19日交易中,油价再次上扬至100.10美元/桶。有证据表明,供给的减少速度要快于石油的需求。2月28日,随着美元持续疲软,加之美国联邦的现金利率过低,难以吸引更多的石油市场资金,油价飙升至每桶103美元。由于美元持续走低,3月3日,石油价格继续高攀至104美元/桶。同日,欧佩克指责美国经济“错误地运行”才将油价推向了创纪录的高度,认为这是“吹嘘性产量”并将这些归罪于美国的乔治W·布什总统的统治结果。
3月12日,石油价格冲至每桶110美元的新高度,打破了不久前每桶109.92美元的纪录。油价继续一路走高,到了3月13日,攀升至每桶111美元。随后,在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下,油价回落至110美元/桶。3月17日,油价再创纪录,美国的轻质石油价格达到111.80美元/桶。4月15日,油价首次突破114美元/桶。4月16日,油价达到115.07美元/桶。4月18日,由于美元持续疲软,加之尼日利亚反军事力量威胁要破坏输油管线,油价再次升至117美元/桶。4月22日,油价高攀至119.90美元/桶,之后略有下降。4月25日,美国纽约交易市场上的油价达到119.10美元/桶。在此之前,曾有报道称美国军事海运司令部下令击毁了一艘伊拉克货船。
5月9日,油价首次达到每桶125美元。5月21日,布伦特原油价格就达到了130美元/桶。在5月21—22日不到24小时内,每桶原油的价格冲至135美元。6月,油价首次大幅下跌,此后美国的主要供油国委内瑞拉扬言因油田生产过久而要从2009年1月开始减产5%,墨西哥、俄罗斯和尼日利亚也出现减产的呼声,国际油价应声反弹,每桶涨价超过6美元。2008年6月6日,油价在24小时内上涨11美元,这是有史以来出现的最大涨幅。以色列放出攻击伊拉克的狠话,也被认为是导致油价上涨的原因。两大石油供给国减少石油供给,使人们产生了类似13年能源危机时的恐慌。
早在2007年10月,一些经济学家指出,由于印度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石油需求量对石油、天然气和石油产品快速增加的需求主要来自印度与中国。快速增加。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国际油价将保持在高位状态。12月,欧佩克的部长们开会,一致同意保持原有的高价位,但要稳定价格,这种价格将为石油生产国带来持续的高额收入。但是,如果油价过高,就会削弱石油消费国的经济。根据欧佩克的目标,一些分析家建议,每桶石油的价格应为70~80美元。一些主要的石油出口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更多地使用本国所产的石油。尤为显著的是印度尼西亚,它已不再出口石油;墨西哥与伊朗的石油项目需求超前于石油生产5年时间。俄罗斯也将得到迅速的发展。显然,由于美元价值的迅速变化,油价也存在很大的变动。2008年的油价显然无论如何也不会超过每桶200美元,但若能恢复到每桶70美元的水平就已是正常的了。
减少当前高油价的万能措施
未来将会有许多间接的市场拥有者(401K、共同基金,甚至个人存款也是一种常规的投资方式,这一点并没有被银行认识到),螺旋式下降经济的间接影响本身就可使未来的石油贬值。20世纪80年代初期,黄金与白银所经历的影响因素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任何投机买卖市场上的情况都一样,投资者的能力将会对所包含供给与需求比例的未来价格望而却步。需求量可能下降,而供给量则可能增加,1998—1999年的情况就是如此。当时,亚洲的石油市场崩溃(需求量减少),而伊拉克增产12%(增加供给/过剩)。这一时期的石油价格低至8美元/桶。未来依然是不确定的,但已知的欧佩克与其他石油生产国目前已经显露出相当多的过剩产能。
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最好能分析现状,原因,对策和预期。谢谢
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人口的年龄及收入?
该区的经济概况?
市民的生活习惯
消费者的消费模式, 购买计算机产品的能力及意欲?
该区同业的竞争程度
扩展资料:
确定目标市场
在市场总人口数中确定某一细分市场的目标市场总人数,此总人数是潜在顾客人数的最大极限,可用来计算未来或潜在的需求量。
确定地理区域的目标市场
算出目标市场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再将此百分比乘上地理区域的总人口数,就可以确定该区域目标市场数目的多寡。
考虑消费限制条件
考虑产品是否有某些限制条件足以减少目标市场的数量。
计算每位顾客每年平均购买数量
从购买率/购买习惯中,即可算出每人每年平均购买量。
计算同类产品每年购买的总数量
区域内的顾客人数乘以每人每年平均购买的数量就可算出总购买数量。
参考链接:市场需求分析-百度百科
汽油和原油价差计算
基本上来讲每个行业都需要用大量的汽油 所以当油价涨每个行业的成本都增加了,成本增加就转嫁给了消费者,物价也就自然涨了 这样CPI自然也就涨了,CPI反映的是民生物资的涨跌,所以当民生物资涨了然后大家手里的闲钱就少了,也因为物价涨大家对其他东西的需求也会降低 ,所以最后一句话就是 原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最大影响是 让经济萧条^_^
2004年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1一5月份,原油生产7147.83万吨,同比增长1.8%;原油进口46.0l万吨,同比增长 37.6%;原油出口255.5万吨,同比下降31.9%;国内原油表观消费量为11868.3万吨,同比增长1-5.7%;原油进口依存度为41.9%,同比提高6.7个百分点。6月份,国际原油平均价格?布伦特现货?为35.6美元/桶,同比提高30.6%。纽约原油期货最高达到 42.33美元/桶,创下纽约商品1983年开始原油期货交易21年以来的最高价格。
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升,我国原油需求增加,进口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将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一、当前国际石油需求变化的总体判断
?一?短期内国际石油供求关系总体宽松,但对我国石油消费增长需高度关注
短期内,总供给能够满足总需求,不会出现石油供应大面积短缺的局面。据2002年统计,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可储量1427亿吨,探明储量增加;世界十大石油消费国年消费量为35.2亿吨,世界十大石油生产国家年产量为35.9亿吨,供需基本平衡,略有剩余。但是,对我国石油需求增加和进口石油快速增长应该给予高度关注。1995年我国石油消费1.58亿吨,居世界第三位,2002年我国石油消费2.46亿吨,居世界第二位。2003年全球原油贸易量为20亿吨,我国原油进口0.9亿吨,占世界的4.5%,占我国原油消费总量的34%。我国石油消耗在逐年递增的同时,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也在逐步提高。到201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将达3.2亿吨,届时石油进口量将达1.6亿吨,石油需求在较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尽管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在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比重上却达不到0.1%。中国需要取积极策略,从国际价格的被动承受者变为积极影响者。
?二?全球石油价格将维持高价位
当前驱动国际油价持续在高位徘徊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世界经济复苏,石油需求增加。美国能源部情报局发表的2004~2005年世界石油预测报告显示,世界石油需求将大幅度增长,世界石油需求在2003年增长 1.8%以后,2004~2005年的增幅可能超过2%。国际能源机构?1EA?曾预测,2004年世界石油需求将增加100万桶/日,而3月11日又把需求增加量调高到165万桶/日,达7990万桶/日。
其次是OPEC继续取限产保价政策。特别是美元汇率走低,为减少损失,会继续提高油价。尽管6月初OPEC部长级会议宣布分别于7月和8月增加200万桶和 50万桶的原油产量,但实际增量有限,因为此前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实际已大量超产。随着美元汇率的继续疲软,欧佩克国家提高油价的决心将更加坚定。
第三是探明可石油储量不足。石油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商品,也是非再生。专家分析,低成本的大油田现在基本上都已被发现,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15年以前达到顶峰,在石油产量递减之后,石油供不应求即会出现。迄今为止,人类每天用油约8000万桶,1年约300亿桶。现在已探明可开的石油储量为1万亿桶,预计还有未探明的、开困难大、成本高的石油储量1万亿桶。未来开新的石油将更加困难。
第四是石油投机推动油价上涨。在供求关系没有发生重大变动的情况下,油市动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投机造成的。美元汇率对国际主要货币走低,包括对冲基金在内的国际游资在石油期货上的投机,使油价保持在较高水平。油市背后的期货投机常常是操纵油价涨落的黑手。石油期货交易量目前约为现货交易的好几倍,据估计,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真正的需求方只占交易总量的三成,其余均为套利者。
第五是政治因素的影响。当前海湾地区和一些产油国国内局势动荡,包括伊拉克在内的国际主要产油国政局至今动荡不安,恐怖活动接连在世界各地发生,使主要产油国原油生产面临随时受阻的风险,从而严重影响国际原油市场的稳定。
专家分析,从总体和长期来看,油价下降将是短暂的,走高攀升是长期趋势。从近期来看,被扭曲的石油价格经过市场的调节和各方力量的较量后将会缓慢回落,但是,回落的空间将十分有限,预计将在每桶28~33美元之间上下波动。
二、全球石油供应变化基本情况分析
一是世界油气潜力巨大,但分布不均,存在许多机会。综合各权威机构的分析预测,2002年世界油气剩余探明可储量分别为1427亿吨和155.78万亿方米,当前石油剩余可储量至少可持续供应39年以上,天然气可供应61年以上。从国家分布来看,整个欧佩克国家的石油剩余探明可储量为1119亿吨,占世界的78.2%,储比高达82年。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伊朗、委内瑞拉高居世界石油国的前六位。这6个国家的石油剩余探明可储量占世界的70.2%。
二是20年内世界石油供需基本平衡,但地区不平衡加剧。主要是世界石油消费中心在移动,亚洲消费量剧增。1982年世界石油消费量为28亿吨,2002年增至35亿吨,20年间增长了7亿吨,年均增长1.5%。其中北美、欧洲和亚太三大地区2002年石油消费量为29.82亿吨,占世界消费量的84.6%。独联体各国经济出现滑坡,石油消费量剧降,从1990年的4.2亿吨,降至2000年的1.73亿吨,下降60%。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石油需求剧增,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石油消费由1985年的5亿吨增至2002年的9.92亿吨,增长了4.92亿吨,约占同期世界石油消费增长量的67%。
1992年以来,亚太地区的石油消费量已超过欧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区,与北美、欧洲一起呈现三足鼎立之势。2002年前七大石油消费国中有四个国家在亚太地区,其中中国排第二,日本排第三,韩国排第六,印度排第七。
三是世界石油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争夺的热点地区在中东、里海、西非等地区。由于里海、西非等地区石油储量有较多的发现,处于石油生产的上升期,而且相对中东地区局势相对平稳。里海地区又靠近欧、亚两个消费市场,因此,国际石油公司对上述两个地区增加了投资,加大了勘探开发的力度。尤其是俄罗斯期望通过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武器,保持大国的地位,里海地区是前苏联重要能源基地之一,俄罗斯也会加快该地区开发和能源的合作。可以预测,中东北非地区仍然是石油主要供应地区;中亚里海、西非地区石油供应将处于上升时期,作为非欧佩克的俄罗斯在石油市场将举足轻重;中南美石油供应国的地位将下降。
四是世界中长期油价将在波动中逐步有所上升。欧佩克的预测根据其油价目标并按2000年美元价值,预测油价在2010年前将保持25美元/桶的水平,之后逐渐升至 30美元/桶。
三、油价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油价的大幅上涨对发达国家经济影响较大,因为石油在其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大,单位油耗高,其经济严重依赖石油。经过两次石油危机的洗礼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抗油价上涨的能力大大提高。目前高能耗传统工业在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的比例下降,单位GDP油耗大幅减少,防范石油危机的能力大幅提高。而不发达国家正处在工业化时期,节能和替代能源发展慢,单位GDP油耗较高,经济增长对高效优质的石油依存度较高,且防范石油危机的能力较弱,高油价对其经济的冲击也比较大。
在历史上的两次石油危机中,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受冲击的程度大于不发达国家。但在2000年世界油价涨到将近40美元/桶的高价时,发达国家经济受影响程度却明显减小。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却深受其害:债务危机、危机、社会危机、等各种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不断爆发,油价的大幅上涨对加速加深这些问题的爆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2000年世界一些权威机构估算,油价上涨10美元/桶,并在这个价位上保持一年,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是发达国家的3倍。
我国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介乎自给自足型国家与消费国之间。由于目前我国石油净进口量只占国内石油消费的一部分,因此,到目前为止我国仍可划为基本自给自足型国家。油价的变化对类似我国?既是石油生产国,又有一定量的石油进口?的国民经济的影响可用下图粗略的表示。
从国民经济的三个因素消费、出口和投资看,油价上升将使其消费和投资减少,出口下降,因而使国民经济受到不利影响。相反,如果油价下降?但不是太低,因如果太低,将使其石油工业受到严重影响,因而影响国民经济?,将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
有关专家对我国1993~2000年的GDP、石油进口数量和价格波动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认为:油价每上涨1%并持续一年时间,将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降低0.01个百分点;1999年国际油价上涨10.38%,影响我国GDP增长率约为0.07个百分点;2000年国际油价上涨64%,影响我国GDP增长率0.7个百分点,按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8.8万亿人民币计算,相当于损失 600亿元人民币以上。
从经济发展来看,高油价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石油涨价10美元/桶,亚洲经济增长速度下降0.8%。从进口方面来看,油价高,石油进口越多,外汇支出越大,我国每年进口石油约用汇350亿美元,是我国外贸逆差主要因素。从出口方面来看,石油价格越高,下游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出口受到很大影响。从交通运输来看,石油价格越高,成品油价格上升,运输成本增加,推动生产资料及消费品价格走高。
总之,石油价格上升对我国国民经济总体是不利的,但在当前影响不是很大。若对石油依存度继续提高,影响会越来越大。
油价调整60块每吨,算到每升多少钱
售价减去原油价就是价差。二者的价差取决于以下原因:
1、国际市场:大流行很可能比勘探和生产更严重地打击下游石油,并导致更长的苦难。但现在,随着人们开始上路,而油价从今年早些时候达到的多年高位回落,美国炼油厂的情况终于开始好转。中阳国际期货表示,7 月下旬,由于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对燃料的需求几乎恢复到大流行前的水平,炼油厂即将公布一年来第一个盈利季度。当时,该国三大炼油厂报告的利润总额为 6.75 亿美元。
2、产量供应:石油价格强劲上涨,促使总统呼吁欧佩克+提高产量,美国炼油商可能不同意。自夏季驾驶季节开始以来,对汽油的需求一直很强劲。这可能会随着赛季结束而改变,但它很可能不会像去年那样剧烈地改变。中阳国际期货表示,炼油商的利润率是原油和汽油期货之间差异的体现,为每桶 25.58 美元。这接近 2016 年以来的最高利润率。难怪炼油厂的产能利用率超过 90%,而今年早些时候这一比例约为 80%。
1、事实上,能源信息署的最新数据证实了该行业的前景有所改善。在 8 月版的短期能源展望中,EIA 表示,今年上半年美国的汽油消费量已从 2020 年同期的 830 万桶/日恢复至 860 万桶/日。远低于 2019 年上半年消耗的 930 万桶/日。尽管如此,EIA 在其报告中还指出,在 5 月、6 月和 7 月期间,汽油消费量强于预期,促使其预测全年恢复至 880 万桶/日,明年将攀升至 900 万桶/日。就业反弹,流动性随之增加。但由于许多人仍会选择远程工作,EIA 在其报告中表示,汽油需求在 2022 年不太可能恢复到 2019 年的水平。
2、这对炼油厂来说都是好消息。由于汽油需求强劲,该领域的前三名参与者大大超过了分析师对第二季度的利润预测,仅马拉松公司的报告就超过了分析师估计的 6.75 亿美元的总和。这家炼油厂今年第二季度的利润为 7.51 亿美元,瓦莱罗报告的利润为 3.61 亿美元,重新扭亏为盈。尽管今年炼油行业出现反弹,但挑战依然存在。其中最大的似乎是与可再生燃料信用相关的成本。中阳国际期货认为,由于可再生信贷成本上升,瓦莱罗第二季度的炼油业务出现亏损。然而,最近在参议院提出的一项法案可能会改变这种情况,尽管从炼油商的角度来看,这种变化可能会变得更糟。
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调查报告
按汽油密度是0.7-0.78 kg/L来算,每升是0.042-0.0468元。
国内油价的上调,离不开观察国际油价形势的变化,还得根据国际的油价形势而调整的。而最近的国际油价方面,由于欧佩克+推进增产、美国5月非农报告企稳回升,导致美国原油涨4.11%,创2018年10月以来新高。
油价的上涨,不仅是属于物价方面的上调,起到更多的反向作用是转移了更多消费力往新能源汽车市场板块,未来油价的只增不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是否真应了网友那句话,早买绿牌车早享受,油价的上涨是否会成为老百姓接受新能源汽车的一个转折点。据多家市场机构预测,2021年6月11日24时国内成品油价将迎来本年度第八次上涨。
隆众资讯油品分析师李彦表示,上调已是大概率:本轮调价过后,2021年的调价格局将变为“八涨一跌两搁浅”。批发方面来看,国际原油持续上涨提振业者心态,炼厂方面趁机推高油价,但中下游商家销库之余多按需购,市场购销氛围尚可。零售方面来看,目前山东地区中石化加油站的92#和95#汽油价格分别在6.74元/升和7.23元/升,本轮零售价上调幅度在0.12元/升左右,私家车主们可以在本周六前加满油箱了。
汽油的好坏对汽车的影响很大,汽油是汽车的心脏,其质量能否达到国家车用汽油标准,对汽车的影响非常大。油质不好,车就会中毒,轻则使车辆的加速度受影响,重则对发动机造成损伤,需要做解体维修,有相当多的汽车产生异常故障,都是由于使用了劣质汽油所引起的。伪劣汽油多数杂质超标,当汽车的发动机运转时,劣质汽油充满供油系统,油泵滤网、汽油滤清器、喷油嘴这些有小孔或起滤清作用的部件很容易被劣质汽油中的杂质堵塞,造成供油不畅,发动机功能下降。
积炭:汽油中的杂质一般都以胶质的形态存在汽油中,即使它们通过了滤清装置,也会在进气门、进气道、汽缸内淤积,天长日久形成坚硬的积炭,它对汽油有吸附作用,会造成混合气体,影响发动机的工作。更严重的是胶质粘住气门,活塞上行时与未回位的气门相撞,造成发动机毁坏。氧传感器和三元催化器失效:含有杂质的汽油不能充分燃烧,直接造成排气不畅,尾气不合格,发动机工作不稳定,加速无力,总体经济性能差,而且费油。如果加油后出现加速挫车,急轰油回火,转速不稳,爆震等现象,就应考虑可能是伪劣汽油在从中作祟。
在沈阳受小麦等原材料持续上涨的影响,酱油价格普遍上涨20%左右,原来4元的拓东一级咸酱油,现在已经卖到4.8元了;而至5月下旬,成品油价格已在一年间上涨幅度超过30%。与此相关联,国内不少地方出租车价格也水涨船高:原来卖两元一斤的苹果现在涨到三四元一斤;甚至平时不起眼的白糖,也涨价了;另外一些蔬菜、牛羊肉也在不同程度地涨价……
而菜价涨跌互现,尖椒、青椒、云豆等少数品种价格高于去年,、土豆、韭菜、胡萝卜等价格低于去年,蔬菜的整体价格水平低于去年,供应总量与去年持平,基本满足市民消费需求。
2.日常用品类:
商品的涨价像传接力棒一样,纸巾、毛巾类商品也偷偷跟着涨价。
我从一个超市负责人处得知,超市方已经得知厂家的通知,后期纸巾、毛巾等部分商品价格将上调10%。目前,维达、心相印、清风等多种品牌的10只装卷筒纸,市场价格在15—23元。到时,这些商品的价格标签将进行微调,价格几乎都涨到20元以上。据介绍,纸巾涨价与纸浆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有关。受到去年旱灾、霜冻等各种自然灾害影响,国内林木减产,直接导致木浆涨价;另一方面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增加,加重了纸巾生产企业的造纸成本压力。
3.汽油:
目前沈阳汽油价格为:90#汽油4.35元/升,93#汽油4.65元/升,#汽油5.1元/升。
目前,我国成品油的定价机制是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价格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当国际油价上下波动幅度在5%-8%的范围内时保持油价不变,超过这一范围时由国家发改委调整零售中准价 。换句话说,我国的成品油价格是参照国际市场价格而制定的价格。世界范围内汽油价格的上涨也影响到沈阳汽油的价格。
4.房价:
沈阳原来城市人口中下岗人员比较多,收入比较低,所以沈阳的房价调控一直很严,做的不错,经济发展不错,而且最近十多年来,依靠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建设,不需要靠房地产来提升GDP,还有个原因就是沈阳作为东三省的集散中心,大量再就业人员和外来人员也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比照小城市的吃拿卡要现象也少些,所以房价照同等规模大城市相比并不高,但仍旧年年呈现走高的趋势。 总之,全国城镇居民8大类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5.8%,但不同的居民食品支出的比重差别较大。10%的高收入户和10%的最高收入户其比重分别为33.4%和27.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4和8.5百分点;而10%的低收入户和10%的最低收入户食品的消费比重分别达43.5%和46.3%,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7和10.5个百分点。因此,从数据可看出,食品价格的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影响是最大的。 从价格下跌的衣着、交通通信、教育文化类消费比重看,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比重37.4%,而10%的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的消费比重分别为38.4%和44.9%,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和7.5个百分点。从低收入群体看,10%的低收入户和最低收入户的消费比重分别为30.9%和27.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5和9.6个百分点。 因此,从以上数据可看出,在商品价格的下跌中,得到实惠最多的是城镇居民中的高收入群体。而低收入群体由于消费比重低,相对而言,价格下跌的实惠则得到较少。
在目前的消费市场中,小轿车在降价,电脑、手机在降价,平板电视在降价。电信资费也在降,药价也在降,而且降了二十多次。总体归结为:消费需求弹性越小的涨得越多,弹性越大跌得越多;性、基础性产品涨的多,电子类、科技类产品降的多;米袋子、菜篮子涨的多,高档消费产品降的多。 (二) 具体影响
从宏观的角度看,由于部分商品价格上涨,特别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肉禽蛋、鲜菜、汽油、柴油、石油、液化气等商品价格仍保持在高价位上运行,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6%,影响了农民人均多支出186元。这些都必然影响了居民的消费信心和心理。人民手中钱越来越不值钱,纸币贬值,存款所代表的实物量少了,势必影响人民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人民购买力降低,影响人民消费心理,商家难攻消费者荷包,消费市场不活跃 。
但涨价幅度大的恰恰是低收入群体支出比重高的商品,而降价幅度大的也恰恰是这一群体支出比重低的商品。因此,可以说对于城镇低收入群体而言,是一方面要承受涨价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较少或难以享受到降价带来的好处。对这一反差现象,理应受到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高收入阶层既消费了粮油肉,也购买享受型、科技类高端产品,在承受涨价负担的同时,也获得降价的好处,两者相抵,得益大大高于支出。比如买车,原价20万元现在只需18万元,这2万元的“额外”收益,可以弥补多少个月家用的“额外”支出。相反,低收入群体维持生计原已有些困难,应付一日三餐之后,无力购买其他,甚至需动用积蓄来度日,使原本买电脑的泡汤,于是,只承受涨价的痛苦,却得不到降价的好处。这就是当前物价涨跌的对不同人的不同感受与影响。因此,从价格的涨跌和居民消费比重的分析,不难看出,面对涨价,哪些人的承受力强些、哪些人承受力弱些?在涨跌之中,谁的利益受损最大,谁的损失小些,谁不仅没有损失反而得益呢?在社会分层日益明显的今天,富人群体与穷人群体的存在是客观事实,而他们对消费品涨价的承受力差别很大。为应对“开门七件事”,每月多开销几百元,对富人来说,压力不明显;对只有千把元收入的家庭来说,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对城镇的大多数中等收入阶层来说,其实也不轻松。(三) 物价上涨问题的原因分析
后文调查问卷中的最后一题实际上是我做调查前做的一些总结。供需失衡、成本拉动、国内投资过热、国际贸易失衡、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归根结底,都是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造成的。
其次流动性过剩,再次是之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滞后反应。
(四)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物价上涨
目前,让老百姓最担心的就是物价居高不下。近期的物价快速上涨,已经形成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的较大压力和紧张心理,居民消费信心指数高位回落。遏制物价,使上涨来得缓慢一些,做好应对措施,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安排低收入居民生活,已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想方设法尽量减轻这一部分人的生活负担。同时,要减少物价过快上涨对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的负面影响,切实将改善民生落到实处,要在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对低收入群体生活影响较多时,及时取调整社会保障标准、发放临时补贴等措施,确保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不因价格上涨而降低 有三个应对之方,一是加速人民币升值;二是加速提高劳动力价格,增加社会公共,以解决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和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三是保持股市平稳发展,发挥股市吸纳过剩流动性的作用。 同时,保持股市稳定发展对当前经济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股市的稳定向上发展,可以吸纳大量过剩流动性,对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有好处。如果当前股市出现暴跌甚至发生股灾,那么,对当前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股市吸纳的大量流动性必然会一方面流向储蓄、其他理财产品,另一方面将会流向房地产以及其他商品上面,将推动房地产价格以及物价继续走高。因此,要建设好股市,防止股市的大起大落,使股市成为良好的投资资金与消费资金的蓄水池,较好地吸纳当前过剩的流动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