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的油价为什么涨的快跌的慢呢?如题 谢谢了

今日油价涨跌消息_今日油价涨跌消息查询

作为一个司机而言,油价的涨跌对于生活的影响是有,但是油价变动并不会改变我们的需求,就算涨价了,我们依旧需要去加油,不可能就此放弃出行。如果涨价太严重的话,可能就真的要放弃开车,而是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了。

以摩托车为例的话,一般油箱大概是在3L到10L左右,加92#汽油的话,当前汽油的价格是一升6.28元,那么加满大概是需要18.84——62.8元。

而相对10月3日国内油价上涨之前,92#汽油是6.12元。那么在涨价前,同样是加满,就需要是18.36——61.2元。

对于摩托车车主来说,相差就是一块钱的差距,跟每天行驶的路程来说,这点钱真的没有什么影响。

如果以当前使用比较多的小汽车为例的话,油箱一般在35L到55L。在这次涨价前后,价格差大概是在8元左右。

涨价的影响,相对于摩托车来看,影响好像比较大。

但是实际上,我们每天都需要开车的话,这些价格差距,我们还是需要接受,不可能因为油价上涨下跌,就故意不加油或者快点去加油。

每次看到有关部门发布的油价涨跌的消息,我都觉得他们很无谓。因为涨价的次数多降价的次数少,涨价的幅度大,降价的幅度小……可能降价好几次,都比不上一次涨价……

这样的经历多了,让我对有关部门的存在意义都产生了怀疑了。当然,这也跟平时网络上的媒体报道跟网友评价不无关系。很多人存在的都是这样的思想,我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了影响。在这样的情绪下,自然就不会对他们有什么好评价。

相对于油价的涨跌,其实我更关心的是,不同的加油站里面,不同的油品。因为油价涨价降价,我们是无法控制的,受到了“国际形势”、“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但是,成品油的质量,却是有关部门可以严格把控,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油。

我试过在不同的加油站加油,有没有加油站员工在加油的时候玩小把戏我不知道,但是加了不同加油站的油之后,开车的感觉会比较不一样,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者不同的加油站的油品明显是有区别的。虽然都是92#汽油,但是加完油开车会感觉车子的力不一样。

长期使用一个油站的油,再换一个油站,又会发现他们不一样。

是否有一些加油站的油,是“加了料”的?甚至有一些油是以次充好的?我才是我更加关心的问题。不过似乎很少看到我们的质管部门,对于加油站的油品进行抽检。大概,是觉得这些油站的油就跟我们之前的“放心奶”一样,不需要质检了吧?

中国的油价为什么涨的快跌的慢呢?如题 谢谢了

在经历了今年国内油价“十涨一跌”之后,国际原油价格迎来了今年罕见的“5连跌”。布伦特原油从125美元/桶的最高点下降至111美元/桶,创下6月份以来油价新低,预计国内成品油价格在下一个调整窗口也会迎来年度的第二次下跌。可能许多人都在幻想着,这是一个开始,油价或许已经见顶,不久就会掉头向下,重返“6元时代”。

油价还能回到“6元时代”吗?

答案是中短期内适度回落是可能的,但大概率是不会回到6元的起点了。

先从国内看,要知道,这些年国内油价的调整规律就是国际原油涨价,国内成品油就涨价;国际原油降价,国内成品油就小幅降价或者不降价。

看看2008年的时候,国际原油价格最高去到147美元,那时候国内成品油价格才是每升6元左右。如今国际原油价格不过是冲到120美元一线,但国内成品油价格已经向10元/L冲刺了。

为什么?专家给出了权威的解释,不是现在的油价太贵,而是因为2008年那个时候我们国内的油价太低了,国内的“三桶油”都是亏损经营的,都要靠巨额补贴活着。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成品油调价机制,慢慢让国内油价与国际接轨。即便如此,如今的“三桶油”虽然经营状况有改善,但仍然还是在亏损边缘的。

因此,借着这一轮油价上涨的势头,正好可以对国内偏低的油价做出调整。油价起起落落是正常的市场调整,可以回到“不太贵”的8元、7元时代,但不太可能回到“超便宜”的5元、6元时代。

从国际上来看,全球的通胀、美联储加息、俄乌战争等等因素都在助推着国际油价在高位运行,有下跌的可能,但没有回到原点的动力。

目前的国际原油市场,需求大于供给。俄乌战争爆发后,俄罗斯这个重要的石油生产输出国被强行逐出了国际大宗市场,导致国际油价走高。

美国虽然有着丰富的页岩油,一度依靠页岩油将国际原油价格上限降至每桶120美元。但美国国内目前通胀和加息压力高企,让页岩油生产商根本没有动力去进行扩产,不扩产就稳不住原油价格。

中东的兄弟们手握着原油储备静观其变,欧佩克在石油减产上还没松口,就等着跟太平洋对岸谈条件。

这样的国内国际形势条件下,想要国内油价回到6元时代,除非出现重大变故导致全球石油需求迅速大幅缩减,就像2020年疫情首次爆发时一样,进而国际原油价格重挫,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但别忘了,我们国内油价调整还有一个保护机制。当国际油价低于30美元时,国内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就会触发下跌保护,也就是说原油价格即使继续下跌,国内汽油价格也不再下跌。因此,油价回到6元时代是完全不可能的!

主要是定价机制的问题。

作为社会监督员,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提出,为什么公众总是感觉国内油价“涨快跌慢”。中石化方面对此回应称,这主要是定价机制的问题。

纽约油价大幅下挫,但是主导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的国际三地原油变化率一直高居不下,并未满足-4%,即未达到国内油价下调的条件。

记者从国内多家大宗商品资讯机构了解到,目前三地原油变化率已经接近于0,如果国际油价持续保持下跌的态势,预计8月25日国内成品油价格可能迎来下调窗口。

对于为何三地原油变化率下跌并不明显,金银岛资讯一位分析人士告诉记者,主要是因为三地原油变量率看的是22天的移动平均变化率,国际油价仅下跌几天对此影响并不大。

该人士认为,成品油定价机制其实是很有“策略”的,其目的是希望能保持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平稳,因为国内汽柴油使用的覆盖面非常广,一旦价格频繁波动对于工农业的影响都比较大。

扩展资料

成品油定价机制存四大缺陷 香港与内地天壤之别

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实施两年来,其自身缺陷日渐暴露。用一个有失偏颇的制度作为基准,其在执行过程中必然难以“服众”。

一是“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措辞使制度权威性降低,价格调整原则性不强。“可调”“可不调”这样的伏笔不应出现在严肃的制度设计中。

国家发改委作为石油价格主管部门,应该是规则制定者,引导市场变化,而非强化行政管控,陷入一轮又一轮价格调整的争议中。

二是成品油定价机制计算方法不透明,易引发社会猜测。国家发改委从未正面公布三地22天移动加权平均变化率计算公式,所选取国际石油报价也未公开。

诸多社会机构只得揣摩官方定价公式,监测石油价格变化率。

三是22天调价时限较长而滞后,难与国际油价接轨。在现有石油市场格局下,滞后必然产生投机。在以往的价格调整过程中,总有消息灵通的社会贸易商借机囤油套利。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成品油定价机制存四大缺陷 香港与内地天壤之别

参考资料:

人民网-中石化回应国内油价涨快跌慢:是定价机制问题